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委
2001年及“十五”期间旱作节水农业指导意见的通知
(吉政办发〔2001〕23号)
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省农委提出的《2001年及“十五”期间旱作节水农业指导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省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四月二十八日
2001年及“十五”期间旱作节水农业指导意见
(省农委 二00一年四月十七日)
为进一步促进我省农业的发展,维护粮食安全,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加速农业跨越式发展进程,特提出2001年及“十五”期间旱作节水农业指导意见。
一、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旱作农业是以提高单位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的农业。主要指在我省旱区自然降水量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全程需要或阶段供给的情况下,通过采取生物、工程、机械、农艺等措施,实现土、肥、水、光、温资源优化配置,形成高效农艺工程技术、低耗节灌技术和科学管理技术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一)推广旱作节水技术是发展适应农业的需要。近年来,我省干旱发生频率、发生范围、持续时间、危害程度都呈上升趋势,严重年份春旱、夏旱已成为我省最大的自然灾害。根据对建国以来全省40年的气象灾害分析,全省旱田大范围发生春旱的频率约占60%以上,夏旱频率约占40%以上,特别是干旱最严重的西部地区,春旱发生频率在85%以上,夏旱频率约占60%,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据气象专家预测,21世纪上半叶全球气候继续变暖,我国北方干旱有加剧的趋势,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我省自然气候特点所决定的,是我省旱区农业生态条件对农业生产的要求,是旱区发展适应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
(二)推广旱作节水技术是发展效益农业的需要。目前,我省水资源不仅数量上有限,而且水的利用率也很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旱田接纳自然降水的能力低。由于多年来相当一部分农民对耕地养护不够,使得土壤保墒能力大大下降。二是灌溉方法不科学。旱田大水漫灌,水田灌跑马水,节水灌溉面积非常有限。三是存在跑、冒、渗、漏现象。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成本高。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提高自然降水、工程蓄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措施,是发展效益农业的需要。
(三)推广旱作节水技术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需要。我国水资源缺乏,人均占有水量2220立方米,耕地用水占有量每亩平均仅1910立方米,分别占世界平均值的24%和65.4%。吉林省人均占有水资源仅为152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占有量的68.5%;耕地每亩占有地表水672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35.2%。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审议的《全国评估世界淡水资源》报告所述: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时,为严重缺水边缘,1000立方米时,为人类生存起码需求。按此标准衡量,我省属于严重缺水省份。水资源的不足,已给目前的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我省各类水利工程每年可供水田灌溉用水仅为48.8亿立方米,而全省实有水田面积在66.67万公顷以上,全年需水80亿立方米以上。90年代以来,由于供水不足,全省每年有4.00-6.67万公顷水田因缺水出现插不上秧、插秧期延长或插后干现象。随着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不仅是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现实问题的需要,更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长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