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抗旱减灾能力
(一)坚持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采取措施,确保国家的各项节水政策落实到位。
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布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各地要根据本地水资源状况,合理确定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模,大力压缩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污染严重的产业,严格限制高耗水型工业项目建设和农业粗放型用水,尽快形成节水型经济结构。要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节水旱作农业。淮北地区除沿淮水利条件较好的地方可发展水稻生产外,中北部易旱地区要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多种植一些耐旱、需水量相对较少的作物。江淮丘陵以及皖南丘岗地区要顺应自然,根据水源条件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尤其是三级以上提水地区,要坚定走水改旱的路子,大力发展早瓜菜、早花生、早棉花、早玉米和早大豆等“五早”作物。缺水城市要严格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着力发展节水型工业和服务业。
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农业节水重点是搞好田间灌溉工程配套和渠道防渗,改进地面灌溉,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发展喷灌和滴灌。要全面推广水稻旱育秧、油菜和棉花育苗移栽等节水栽培技术;大力推广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和土壤培肥改良技术,以及秸秆直接还田或过腹还田技术,增施优质有机肥料,培肥和改良土壤,增强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城市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要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加大国家有关节水技术政策和标准的执行力度,强制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新建项目要做到“三同时、四到位”,即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与节水措施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取水户要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网的检修和技术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因地制宜地开展创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社区、节水型城市的活动。
(二)多渠道开辟水源,加快水资源的科学调度。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供水工程建设,实行节约与开发并举,长远与眼前兼顾,千方百计增加水资源。
加强城市和农村人畜饮用水工程建设。有条件的城市要积极通过引水、提水和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等途径,缓解城市供水矛盾。易旱农村要实施打井、建引水坝、提水站、挖塘建库等多种工程措施,合理开采地下水,充分拦蓄当地径流,引用过境水,争取用3-5年时间,解决江淮分水岭地区和皖南、皖西山区的农村人畜饮用水困难问题。
加快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抓紧做好江巷水库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实施;研究实施五河引淮利用工程,适当提高淮河蚌埠闸以及瓦埠湖等沿淮湖泊洼地的蓄水位,缓解农业灌溉缺水和城镇供水矛盾;按照“积极推进、充分论证、系统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大引江济淮工程前期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债资金,进行相关水利工程建设,以求分步实施,独立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