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域是水土流失治理、水源涵养林建设和水资源保护的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1.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建设36.67万公顷生态公益林。2.以污水集中处理和河道整治为重点,建设水资源保护工程。3.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利用草山草坡,发展草食动物。经过15年努力,本区域建成为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区。
(六)北江上中游地区
本区域位于我省北部,包括韶关和清远2市。本区以山地为主,是北江、绥江上游的主要水源林区,也是石灰岩山地和北江上游的水土流失地区。交通落后,农业生产条件差,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本地区是水土流失治理、水源涵养林建设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1.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积极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发展和保护天然林;建设91.59万公顷生态公益林。2.实施农村能源生态工程。3.抓好丹霞山、南岭、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英德石门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本区域要建成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先行区;力争经过10年努力,石灰岩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七)西江中下游地区
本区域包括肇庆和云浮2市。西江干流横贯本区与贺江、罗定江、新兴江等支流相汇构成水运网。本区以山地为主,也是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区域,有些地方近年来治理水土流失力度较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区域是水源涵养林和城郊风景林建设的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1.以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风景林为主,发展和恢复阔叶林,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建设41.38万公顷生态公益林。2.建设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优良生态环境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点。经过“十五”时期的努力,本区域要力争成为我省生态旅游示范区。
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工程
(一)“四江”流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
工程实施范围包括东、西、北、韩江流域的17个地级以上市84个县(市、区、局、场),总面积131162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73.6%。建设目标为逐步恢复地带性森林植被,把“四江”流域建设成一个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森林生态功能较完善的生态公益林体系。规划建设生态公益林面积280.9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2.9%。本工程以省林业局为主,各有关市、县协助组织实施。
(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建设目标为形成一个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网络,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为通道的保护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任务为在进一步加强已建成的60个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工作的基础上,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其中6个由原省级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29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93个,使我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83个,管护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3.52%以上(不含自然保护小区和禁猎、禁捕区面积)。本工程以省林业局为主,省海洋与渔业局、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局等部门及有关市、县协助组织实施。
(三)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