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步伐,就必须从投资渠道上改变以往单纯依赖国家拨款的做法,采取国家、集体、个人等多种投资方式,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相互并存、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各级政府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逐年增加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资金投入,重点用于一些基础性、示范性社会福利机构的新建、扩建、改造以及基础设施和专用设备的更新等项目。同时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将一部分资金用于鼓励、支持和资助各种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努力扩大福利彩票发行规模,拓展福利彩票市场,筹措更多的资金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引导和鼓励集体、群众自治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个人以及外资以多种形式捐助或兴办社会福利事业;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愿捐助或利用闲置资源投资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儿童福利机构在今后一段时期仍以政府管理为主,也可吸纳社会资金合办,并通过收养、寄养、助养和接受捐赠等多种形式,走社会化发展的路子。
二是服务对象公众化。社会福利机构除确保国家供养的“三无”对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或赡养人)、孤儿等特困群体的需求外,还要面向全社会的老年人、残疾人,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开展自费代养服务,由过去单纯的收养逐步转变为提供托养、保健、康复、治疗、娱乐等多种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服务需求。
三是服务方式多样化。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的要求,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福利中介组织,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管理,变政府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宏观管理,积极推行行业管理、股份制管理。要把社会福利机构的服务功能从集中供养服务逐步延伸到为家庭提供服务。要大力发展社区福利服务设施和网点,建立社区福利服务体系,依托社区,因地制宜地为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各种福利服务。
四是服务队伍专业化。在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进程中,必须十分重视提高服务队伍思想品德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制定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程,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认证制度。加强社会福利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在职教育及岗位技能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大力倡导志愿者服务,并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