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进程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平台,是其它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我省经济建设的整体布局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加速信息产业发展。“十五”期间,要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发展趋势,以我省优势项目为突破口,形成沿胶济线发展的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带。重点发展“三高两新一软”,即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高速宽带网络与通信产品、高性能信息家电,新型元器件和新型材料以及软件产业。要深化企业改革,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加强与国际大集团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培育一批能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在国内有较大影响、产值过百亿的大企业集团;一批有发展前景、科技含量高、对我省经济发展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大项目;一批技术先进、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到2005年,形成海尔、海信、浪潮、东方、北洋、正海、宏安、山东松下等8个产值过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建立起一个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软件园区(齐鲁软件园区)以及在国内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3个产品生产基地(小型机/服务器生产基地、光电子基地、移动通信手机及通信设备生产基地)。
(1)信息产品制造业。
一是计算机及外围设备。重点发展新型家用、商用、工业用计算机,高性能小型机/服务器及板卡、键盘、打印机等。到2005年,各类计算机产量达到250万台,总量进入全国前三位。为适应网络迅速发展的需要,发展网络接入设备、IP设备与产品、信息安全设备。
以目前有较大市场份额的浪潮集团小型机/服务器为基础,发挥我省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的优势,加大投入,建立起国内小型机/服务器的生产基地,其产品国内市场份额达到20%以上。
二是网络与通信产品。重点发展局用程控交换机、移动交换机、基站设备、移运通信手机、光纤通信系统配套产品、高速宽带网络配套产品。
以浪潮、海信、海尔等集团为骨干企业,通过与国际通信公司的合作,开发生产在国内领先的移动通信手机,其产品国内市场份额达到15%以上,成为国内移动通信手机及相关通信设备的生产基地。
三是信息家电产品。实现由模拟向数字的转变是“十五”期间视听领域的中心任务。重点发展数字化和多媒体产品,开发集电视、计算机、通信为一体的多媒体一体机、机顶盒、数字家庭影院、数码相机等数字化、网络化产品,力争我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家电产品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四是新型元器件和材料。元器件领域重点发展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与新型半导体器件、纯平及宽屏超大尺寸彩管荫罩、新型片式元器件等产品。新型电子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光电子、电子涂料类纳米材料,并形成开发和生产能力。
充分发挥山东大学的技术优势,建成全国第一流的光电子系统产品外延中试基地,主要研究高亮度、超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以白光为最终目的,形成包括各类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大功率激光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照明灯(含白色及可变色光源)、金色显示屏、微电子材料在内的外延、管芯、封装、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能力,形成我国光电子产品的一个主要基地。
(2)软件业。“十五”期间将软件产业列为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健全科研开发体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版权的软件产品,创国产品牌,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努力实现软件产业工程化,大力发展商品化软件。充分发挥浪潮、中创、青岛华光、东方、海信、鲁能积成等集团和有关大学、科研单位的作用,形成全省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系统集成相互配套、结构合理的软件群体。培育几个软件园区,壮大一批软件企业,带动我省信息产业的发展。
要以推进全省信息化建设为主攻方向,继续发展和完善我省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的应用软件,在金融、财务、广播电视、媒体信息管理、商场超市管理、智能化交通、电力控制等领域的部分软件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要发展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软件、家用软件、教育软件、嵌入式软件和以改造传统产业为主的软件等。在工具软件领域要有所突破,建立一个既有支撑软件又有应用软件的合理软件产品结构框架。重点开发各种软件开发平台、中间件、应用软件构件、构件库、网络安全软件等支撑软件。集中力量建设齐鲁软件园基地,建立具备国内一流水准的软、硬件环境的园区。到2005年,入园企业达到100家,软件销售额达到1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同时,青岛、烟台、威海等条件较好的城市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设立软件园区,吸引国内外软件优秀人才。培育形成4到5个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型软件企业。要适应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通过和国外大集团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省内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参股,建立起我省的集成电路生产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