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是社会公益事业信息化。通过省级信息交换平台将全省的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教育、旅游、气象、市政、新闻等信息库和信息网络联接,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检索服务,以满足群众对各种生活信息的需求。
(3)区域信息化。地方信息化建设是“网上山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市应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起一批联接县市和乡镇的重点计算机网络系统;积极开发各类网络信息资源,建成一批专业数据库,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大力开展领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要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选择突破口,因地制宜地发展信息产业;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相应的地方信息化建设法规,营造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同时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使地方信息化建设与各行业应用领域信息化建设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要采用先进技术构筑区域信息网络交换平台,并与省级交换平台互联,实现全省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十五”期间,地方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城市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
城市信息化建设。重点建设全省17个中心城市的经济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开发财政税收、国有资产、统计、工商行政、物价、审计、工业、农业、对外贸易、技术监督、科技、教育、公安等经济社会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市政、交通、环境等城市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积极进行“数字化城市”的试点工作。选择一些有基础的城市进行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建设试点;在城市公共事业领域大力推广应用IC卡,积极推动数字化城市建设。
社区信息化建设。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联接家庭的多功能社区信息网络。“十五”前期首先选择济南、青岛等城市进行社区信息服务的试点,以解决日常工作和生活问题为出发点,提供就业、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社会保障、交通旅游等信息。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推广,使社区信息服务初步形成规模。推进数字化小区建设,采取光纤入户的网络接入方式,提供数字化小区建设,采取光纤入户的网络接入方式,提供宽带的网络服务,开展交互电视、视频点播、可视电话、数字传真、远程教学、远程医疗、城市公共服务等业务。
(4)企业信息化。大力推广以先进的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技术及以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Ⅱ)、企业资源计划(ERP)、因特网/企业内部网(Internet/Intranet)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2002年,统计口径内的所有企业全部接入互联网。2005年,全省大中型企业要建立独立网站和企业网页,并建成与生产流程、市场营销、研究开发、售后服务、管理决策紧密结合的内联网;小型企业全部接入互联网,其中20%企业建立企业网站和网页,10%企业建立内部计算机网,开发适应企业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
4.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推广应用,围绕政府行政管理、公共领域、区域、企业等领域信息化的需求,建成一批省级公共信息库,其规模和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向社会提供服务。同时建立政府支持、市场推动的公共信息资源开发运行机制;制定公共信息标准规范以及公共信息服务和获取的相关法规。
实施省级数据库建设工程。到2005年建设或完善政府信息类、资源和环境类、科技教育类、农林水利类、金融财税类、工商贸易类、社会保障类、社会公众类等对全省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八大类数据库。
(1)政府信息类。围绕政府部门主要业务,建设支持管理决策和业务工作的各类数据库。主要包括各有政府部门基本情况库、机构设置库、领导情况库、政府公文库、政策法规库、统计资料库、地方史志库、重点工程项目库、涉及资料库、视频内参库、政府大事记库等,以满足各级领导机关办公决策对各类信息的需求。
(2)资源和环境类。将我省的各类资源和环境信息数字化,提高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水平。主要包括国土资源、环境、气象、海洋资源等数据库。
(3)科技教育类。将科技、教育领域中的科技信息、科研成果、科技文献、人才信息以及教育内容和教育业务等信息数字化,为社会提供普遍服务。主要包括科技信息数据库、教育信息数据库、人才数据库等。
(4)农林水利类。将全省农业部门信息汇集起来,为农业发展、政府决策、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服务。主要包括农业信息库、水利数据库、畜牧养殖信息库、林业信息库、农产品需求信息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