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重点完善“三网”建设。一是建成省市县三级政府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网,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府文电、信息、督查、会务、值班、接待、档案等主要办公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二是建设政府系统内部网以及与之相联的计算机信息资源网,实现网络间的互联和资源共享;三是建设政府外网,及时发布公共信息,提供便民服务,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到2005年省市县政府机关基本实现办公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共享政府办公业务信息资源,使政府行政管理、应急指挥和快速反应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初步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和面向社会服务制度,制定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信息采集、交换、公告、信息网络建设实施标准、信息库建设规范,建设一批能对主要的政府业务工作和重大决策提供支持的数据库群,保证政府信息在政府机构内部实现畅通流转、充分共享。加强政府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密建设。
(2)社会公共领域服务信息化。
一是金融领域信息化。建设完善的金融信息资源体系以及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继续发展银行卡,完善信息交换网络,到2005年全省各银行基本实现联网,并与部分大商场实现直联。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发展并完善网络银行和大量以网络为基础的金融服务。
二是流通领域信息化。重点任务是商场自动化和流通信息网络建设。重点建设两类流通信息网络,一类是针对特定商品或地区的流通信息网络,为企业或地区提供服务,并可通过因特网与消费者沟通;另一类是商业流通与金融机构、交通运输企业、税务、工商管理等部门的横向网络,实现比较完整的电子商务功能。到2005年,大型商场普遍采用自动化管理系统。
三是科技信息化。继续加大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省科技系统网络的联接。与全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相配套,建立适用我省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各种媒体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子系统。加强科技信息数字化加工工作,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本省特色的信息资源数据库,有重点地开发动态信息资源。通过各类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各行各业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支持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发、应用。
四是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普及在校生的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加强职工在职培训,全面普及全社会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建设开放性的网络教育系统,积极创办网上学校,开展网上教学、远程教学等业务。
五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立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市级以上重点医院的联网,并在网上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库信息的查询。开展方便群众的网上预约、挂号、远程医疗等业务。
六是社会治安信息化。建立联接省、市、县的公安综合数字通信专网和市局、分局局域网,与县市局和基层科、所、队实现语音、数据专线传输和信息共享。建立人口管理、外事管理、交通管理、犯罪信息管理、治安管理等信息库,实现公安业务综合信息的网上查询。
七是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开发、建立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数据库;在原有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网;以资源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络为依托,利用电话或IC卡等查询手段,直接对社会公众提供查询等信息服务。
八是海洋与渔业信息化。充分发挥我省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建成山东海洋与渔业信息网,建立养殖鱼类病害诊断与防治专家系统和各类业务管理系统以及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信息、水产品市场行情和渔需物资供求等实时监控系统。建立各类海洋信息库,全方位开发海洋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力促进“海上山东”的建设。
九是对外经贸信息化。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的新形势,在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活动中,积极推广电子商务。建立全省外经外贸信息网络,为省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信息,加速外经贸、海关、商检、税务等部门间联网,对国际贸易与投资实现网络管理。
十是交通运输信息化。在铁路、公路、航空、航运等部门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建立智能交通系统,重点建设交通管理控制中心、电子收费等系统,推广高速公路车辆IC卡收费,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
十一是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建立省、市、县三级计算机网络;实现全省组织机构代码基本信息在外经贸、海关、税务、工商、统计、公安等部门的联网应用;建立与我省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计量信息服务系统,提高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全省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