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规划和引导。2001年,自治区重点扶持50家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连续3年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或连续3年年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的批发市场。农业系统要着重抓好16个种植业产业化试验示范区和产业化经营示范点建设。各地、市、县也要抓好自己的示范点,扶持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三)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是抓好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在水稻主产区发展田东香、八桂香、香油占、粤香占、培两优系列、金优系列、秋优系列等米质达国标二级米以上标准的优质稻。2001年全区优质食用稻面积计划达到1530万亩,占水稻面积的48以上。二是抓好优质水果基地建设。高标准示范种植和管理特早熟龙眼、特晚熟荔枝、特早熟水密桃、台湾四季珍珠番石榴、马来西亚蜜红杨桃以及特早熟日本丰水梨、幸水梨。全区推广以亚热带水果为主的优质特色水果60万亩。三是抓好优质瓜豆菜生产基地建设。按照我区五大经济区域特点,建设六大特色蔬菜生产基地:热带亚热带蔬菜生产基地、外向型蔬菜生产基地、夏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秋冬菜生产基地、城郊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特色蔬菜生产基地。
(四)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重点抓好品种改良和推广,2001年农业良种覆盖率要达到75%以上。一是抓好3500亩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等)亲本和原原种提纯、繁殖基地的建设。二是建立主要粮食作物优质高产新品种(组合)选育、引进、试制、试验、示范基地1000亩。三是搞好种子纯度冬季种植鉴定、蔬菜种子制种田间检验和商品种子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引进品种真实性鉴定等。四是建设果树一级苗圃、二级苗圃、三级苗圃1380亩,建设果树良种推广应用示范园1000亩。五是建立糖料蔗良种繁育基地,实施面积45000亩,生产糖料蔗一级良种30万吨。六是建设桑树优良品种种子园250亩,苗圃基地2000亩,使原种生产能力由现有的年产2至3万张,提高到5至6万张。
(五)实施农业信息化工程。一是完善中心网站建设。经过努力,使自治区农业厅局域网能够承受全区农业系统信息流转和存贮,形成开放的、易于使用的、能够运行多种系统的、多种联接方式的、具有强大的交换能力的网络中心。二是搞好二级网站建设。以地市农业部门为中心,建立信息连结点,负责向本地市各县、乡、村、户以及乡镇企业,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交流和发布,负责与中心网站和其他地区进行信息交流。三是抓好田阳、扶绥、苍梧3县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利用互联网和广播、有线电视,把农业信息送到千家万户,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
(六)搞好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进一步加大“丰收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力度,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稳定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机制,鼓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同时,放开经营服务,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大批科技人员下农村、到田头举办技术讲座和技术培训班,组织放映科技录像片、圩日集市农业技术咨询等,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2001年优质稻生产技术推广面积1500万亩,两系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500万亩,推广水稻旱育稀植面积1500万亩,推广水稻抛秧技术面积1800万亩,推广水稻化控技术面积1000万亩,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面积150万亩,抓好9个地市糖料蔗品种选育、区试基地和18个主要蔗区良种良法配套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加大“绿色证书”工程和“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实施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七)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一是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在我区现有的89家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中,选择一批中心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合理规划,搞好市场设施配套,完善市场功能,增强其辐射力,带动农产品储运、加工、分级分类、包装的开展,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信息服务。支持农村各类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二是加快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坚持查处各种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行为,构筑我区农产品“绿色通道”,尤其要重点抓好农产品进入大中城市和外销的“绿色通道”建设,保证农产品特别是鲜活产品的运销畅通。三是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和质量监督管理。组织力量制订和修订广西粮油、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地方质量标准。抓好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自治区将选择2-3个市场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推选农产品分级分类包装、销售,引导农民按照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份额。
(八)切实加强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调整种植业结构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部署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既要狠抓落实,又要防止急于求成,工作简单化。各地、市、县要从实际出发尽快制定规划,提出本地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案和意见,落实具体政策措施。农业和涉农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明确责任,积极配合,搞好服务,确保2001年我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附表:一、2001年全区优质早稻及油料生产指导性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