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期内,要全面开发港湾、旅游以及珠江口盆地油气等资源,重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工业以及海洋服务业;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资金、人才,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逐步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临海经济区。加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全面整治受污染海域。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实行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制度,在主要商用港口和一二级渔港建立含油废水处理设施,船舶含油污水要集中处理;积极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工业污染源治理工程;加快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投放人工鱼礁,恢复渔业资源;加强珠江口和大亚湾近岸海域水质保护,力争在规划期末将本区形成适应基本现代化要求的良性生态系统。
(二)粤东临海经济带。
本区域位于我省东南部,包括汕头、潮州、揭阳和汕尾4市。与闽、台等地相连,华侨众多,对外通商悠久,拥有海岸线长达646.2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19.2%,海岛214个。港口、渔业、旅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但同时也是海域水质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特别是柘林湾;海洋自然灾害发生较多。
规划期内,要优化港口间功能互补,发挥港口和“京汕”铁路贯通形成大通道优势,推动与台、港东南亚经济合作和闽、粤、赣三边经济区发展,重点发展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海洋工业。同时,全面整治已受污染海域,积极实施广东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工程,推行海水养殖容量和密度控制制度,改善港湾养殖环境,特别是控制柘林湾的养殖密度,力争在规划期内有效遏制海域环境恶化势头。
(三)粤西临海经济带。
本区域位于我省西南部,地跨南亚热带和热带,气温高,雨量集中。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3市。拥有大陆岸线1662.8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49.4%。地处粤、琼、桂金三角,西为北部湾,连通大西北,有一定的海洋经济基础,是我省唯一的海洋大学所在地,海域广阔,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海岛156个,海域自然资源较丰富,自然环境良好,是海洋开发程度较低而具有较大潜力的区域。但该区经常受水、旱灾害影响,热带风暴和台风较多,渔业资源衰退较为严重。
规划期内要以港口经济为龙头,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工业等,把粤西建设成油气资源开发基地、大型石化基地、海洋渔业基地和海洋高新技术园地,成为西部地区的主要出海通道。同时,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红树林生态体系的保护和建设,重点抓好湛江红树林、茂名防护林带和海陵岛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设人工鱼礁,恢复和修复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四)海岛经济开发区。
我省拥有海岛1431个,散布在海岸线以外的广阔的海域上,既是祖国南大门的海防前哨阵地,也是我省沿海城镇的天然屏障,是发展海洋经济、对外贸易、进行海洋科学试验的前沿阵地,许多海岛具有发展大港口、大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条件,适合建设多种的海洋科技园、试验区、示范基地和保护区。规划期内,重点做好南澳岛、东海岛、海陵岛、川山群岛、万山群岛、横琴岛等海岛的综合开发,建成全省海洋综合开发示范区。
在开发海岛及其海域资源的同时,要加强海岛生态保护,不得造成海岛地形、岸滩、植被以及海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更不能无度无序出卖海岛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