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第三篇 基础设施

  第九章 加强水利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水利建设要从蓄好水、管好水、用好水的总体要求出发,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下大力气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科学制定并积极实施全区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和主要江河流域规划。加快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建设。加强西江干流浔江、郁江、黔江、邕江等主要江河防洪建设、沿海防潮工程建设和综合治理,建立重要控制性水利枢纽。强化南宁、梧州、柳州、桂林等重点城市防洪堤建设,确保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完成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支持中小水利工程建设。对现有大中型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配套建设及节水技术改造,提高灌溉能力。抓紧建设一批节水灌溉工程。突出抓好百色水利枢纽工程、西江流域重点防洪城市防洪工程和重点河段防洪工程、重点海堤加固整治工程、大型水库灌区完善配套工程、桂中旱片综合治理工程、桂西北石山地区地头水柜集雨灌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积极推进临海工业园调水工程、洋溪水利枢纽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创新水利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机制。到2005年,重点防洪城市和重点海堤防洪(防潮)标准提高到20 ̄50年一遇,沿江重点城镇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新建和加固标准河堤、海堤2000公里,其中新建500公里,继续完成现有1500多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10000公里水渠硬化防渗任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0万亩,水田旱涝保收面积达到90%,旱地灌溉面积达到20%,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0万亩。
  第十章 加快交通建设,完善西南出海通道
  要围绕建成高效畅通的西南出海通道要求,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同时加强铁路、港口、航空港等的建设,提高等级,优化布局,完善结构,尽快建立起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公路建设。以打通出省、出海、出边为重点,突出抓好南宁至水任、南宁至友谊关、南宁至百色罗村口、南宁至苍梧、桂林至梧州等高等级公路;抓紧做好总体规划和前期工作,加快建设滨海高等级公路;不断完善区内路网结构,基本实现县县通二级公路、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机动车,提高公路等级和路网通达深度。到2005年,力争全区所在地市所在地连通一级以上高等级公路,90%左右的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70%以上乡镇所在地通沥青或水泥砼路面。“十五”期间全区新增公路里程654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8公里,一级公路209公里,二级公路3107公里。2005年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1300公里,一级公路645公里,二级公路5784公里。
  铁路建设。以拓展路网和提高运输能力为重点,配合国家建设一级干线洛阳至湛江铁路广西段,开工建设合浦至河辱铁路,改造南昆、湘桂、黔桂、南防、钦北铁路,配套完善和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开展四川隆昌至百色铁路的前期工作。抓好铁路与水路、公路衔接配套工程建设,增强铁路在中长距离运输体系中的骨干地位。
  沿海港口建设。按照把防城港发展成为以大宗物资转运为主的枢纽港、北海港发展成为商贸旅游港、钦州港发展成为工业港的功能定位,以最终形成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大型组合港为目标,统筹规划、建设和发展沿海港口,突出抓好深水航道、大能力泊位和集装箱泊位的建设。到2005年,沿海港口年吞吐能力达3050万吨以上,其中集装箱能力36万标准箱;新增能力1250万吨,其中新增集装箱能力28万标准箱。“十五”期间,防城港主要建设11 ̄14号四个5万吨级泊位以及5万吨级航道,力争开工建设15万吨级大型矿石泊位以及10万吨级深水航道;钦州港建成二期工程以及3万吨级航道,开工建设三期工程三个3万吨级散货泊位,争取开工建设10万吨级深水航道、20万吨级油气专用码头;北海港建设三期、四期工程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建设北海国际客运站二期工程。港口建设要引入市场机制,广招业主,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内河航运建设。加快西江航运干线的完善配套,适时建设红水河、柳江、黔江航运整治工程以及右江航道那吉枢纽工程,重点扩大梧州、贵港、南宁、柳州、百色等内河港口的吞吐能力,逐步完善港口设施配套。
  民航设施建设。续建北海机场扩建工程,扩大建设南宁机场飞行区及桂林机场飞行区,提高通航等级,开拓新航线,增加航运班次,扩大航空服务,力争桂林机场成为区域性中型航空枢纽。做好在南丹、北海涠洲岛支线机场建设的前期工作。
  深化交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扩大网络,优化结构,完善系统,提高质量,改进服务。要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鼓励竞争,发展联合运输。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加快智能型交通的发展。
  第十一章 加快能源发展,建设“西电东送”基地
  能源建设要坚持发挥资源优势、开发节约并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率、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方针,扩大优质清洁能源供给。大力开发以龙滩水电站为龙头的红水河水电资源,使之成为“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的重要基地和支撑;以引进利用南海天然气建设沿海燃气电厂为突破,建设大规模、高效率、低污染的清洁能源基地。到2005年,全区发电装机容量1120万千瓦,“十五”总建设规模约900万千瓦,新增约300万千瓦。水电及气电等清洁电力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达69%,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36%。
  以形成新的能源优势产业和建设“西电东送”基地为目标,加快电力建设,大力开拓电力市场,积极发展水电,优化火电结构,加强电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发电。“十五”期间,水电建设,重点开发并形成以红水河梯级电站为主体的水电基地,在加快开工建设龙滩水电站的基础上,尽早开工建设恶滩、平班、长洲等大型水电站,同时抓紧做好大藤峡、瓦桥、桥巩、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大型水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创造条件加快开发建设。积极开发效益好的中小水电项目。火电建设,重点开发并形成南部沿海火电基地,除续建盘县电厂二期工程外,抓紧开工建设沿海天然气发电厂及合山电厂改扩工程,抓紧做好北海、南宁、贵港火电厂等项目储备工作,根据市场需求和系统运行要求适时开工建设。配合大型骨干电源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广西电网主干网络。配合“西电东送”,建设若干条通向广东的550千伏和220千伏输电线路,以及一批500千伏变电站,加强广西与贵州、云南电网的联接。全面完成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做好县级城镇电网的规划和建设。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开发和引进利用石油天然气,从战略上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创造条件,从南海引进天然气,以沿海天然气电厂为起步,以临海工业园为依托,建设沿海大型油气供应基地,并逐步扩展城市工业和民用燃气用户。调整煤炭生产结构,“十五”期间每年的煤炭产量控制在600万吨。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调节,积极探索开发利用周边国家廉价煤炭和扩大调入区外优质煤炭。积极寻找适宜的洁净煤生产和燃烧技术,重点开发选煤、型煤、新型燃烧器等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总结推广成功经验,重点抓好农村沼气池和水电电气化县建设。“十五”期间,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30万座,建成能源生态县(市、区)20个,建成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市)32个。积极开发以酒精为主的替代能源项目。因地制宜开发太阳能、风能和微水电。

第四章 科技教育

  第十二章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实施科教兴桂战略,面向经济建设,围绕结构调整,加强科技能力建设,加快重大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点任务是,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在我区优势产业技术领域跟踪世界水平并取得突破,在部分领域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实施重大高技术工程项目,力争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精细化工、新材料、环保技术等领域实现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掌握核心技术,带动我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围绕实施区域经济战略,集中力量,重点组织对推动农业、制糖、机械、建材、有色、食品等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关键及配套技术进行攻关和推广应用。“十五”期间,继续实施农产品科技开发、工业产品升级换代、农业“三田”建设科技支撑、信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素质提高等六大创新计划。重点加强在农林、牧、渔业育种及种子产业化、中低产农田和果园综合治理、石山岩溶地区生态重建、海洋水产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农林产品深加工、信息技术产品产业化、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电子商务应用技术、生物技术、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技术、中药和民族药物现代化技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技术及其支撑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