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凝聚各方面力量,为进一步振兴广西而努力奋斗。
  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高效畅通的西南出海通道基本建成;体制创新有新突破,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就业渠道拓宽,扶贫取得新成果,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绩,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8%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5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分别达到190万人和1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1%左右。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0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到21.6:39.4:39.0,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3%,就业比重调整到57:11.5:31.5。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高效畅通的西南出海通道基本形成,“西电东送”基地建设取得突破。区域特色经济初步形成。城镇化水平达到31%。
  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5年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左右,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40%和10%以上。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区总人口控制在4980万人以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城乡环境质量改善。2005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7%,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5%和6%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2平方米,电话普及率提高到20%,全区有线电视入户率提高到28%。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第二篇 经济结构

  第三章 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水平和效益
  坚持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管理机制,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具有亚热带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业,实施农业名牌产品战略,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积极帮助农民拓宽增收领域,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五”期间,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亚热带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海洋渔业基地和外向型农业出口创汇基地。
  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业生产布局。种植业结构调整,要以“吨粮田”、“吨糖田”、“万元田”建设为载体,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要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和优质品率。在确保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水平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优质水稻,良种甘蔗,名特优水果、蔬菜、桑蚕、花卉等高附加值农作物。积极引进运用节水节肥等新型的栽培技术和模式,提高种植水平和效益。巩固提高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和糖料基地县的生产能力,加快秋冬菜开发,实施果树高接换种计划,更新改良果园品种。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特别是海洋渔业,提高其在农业中的比重。引进良种,应用先进技术,加快瘦肉型猪、肉用黄牛、山羊等家畜的改良,改良牧草,推广秸秆氨化微贮技术,扩大瘦肉型猪、牛羊肉、优质禽肉的生产。加快海、淡水养殖业发展,重点在沿海建立海水珍珠、对虾、大蚝等海产品养殖基地,在桂东南建立名特优新稀淡水鱼养殖基地。积极发展深海渔业和远洋渔业。以发展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为重点,加快商品快发展。按照五大经济区规划,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以产业化经营方式,形成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创建一批名牌产品,促进大宗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重点建设南宁、玉林、梧州、贺州、桂林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沿海、桂中、右江河谷、贵港、桂西北等现代农业实验区,实施一批区域性主导产品的产业化经营项目。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种子工程和教育培训工程作为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切入点,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在生物技术、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强农业良种繁育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农业良种化工程,建立农牧渔主要品种原种场、良种场和农业生物工程育种技术应用中心,创新机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发挥其为农民服务的作用。大力发展农村各类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农民真正成为掌握和运用先进适用技术的主体。加强农业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和开发,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广泛推广优质高产种养技术。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农产品流通。积极扶持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公司加农户、贸工农一体化等“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储运、销售等产业,在主产地相对集中布局建设果蔬、畜牧水产品综合加工区。实施农产品“流通工程”,进一步加强以产地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各类经济组织到区外特别是中心城市设立农产品营销网。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农产品流通队伍,搞活农产品流通。鼓励农业服务组织创新,支持兴办各类协会、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业经纪人队伍。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农村服务业,促进乡镇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拓宽农民增收领域。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引导农民面向市场生产附加值高的产品。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农民更多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积极有序地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积极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各项事业的建设,扩大农民劳务收入。完善粮食收购保护价、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深化农村改革,加强政策支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设,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深化农产品流通市场取得改革。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加强管理,改善服务,增强对农业的信贷投放,更好地支持农户生产经营,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国家、集体、农民投入及其他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农业投入体系。完善对农业的综合支持,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病虫害防治、良种繁育、农产品检疫等方面的投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和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第四章 优化工业结构,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工业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是我区“十五”时期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提高质量,突出重点,把传统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工业规模,优化工业布局,提升工业的水平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