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我区“1234610”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以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吨粮田”、“吨糖田”、“万元田”建设为载体,面向市场,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进一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使农业从重视量的增加,转向既重视量的增加也重视质的提高。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品种,提高单产,稳定总产,确保粮食安全。着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特别是海洋渔业,提高其在农业中的比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实施“种子工程”,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发挥亚热带农业优势,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大宗农产品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加快建立农产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强市场信息服务,抓好“流通工程”,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鼓励和支持加工、销售等企业与农民联合,实行贸工农一体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力度,引导乡镇企业向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环节。要坚决落实农民增收减负的政策措施,拓宽增收渠道,取消各种不合理负担,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设,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收购保护价、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三、加快工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工业,推进工业化进程,是我区“十五”时期发展的战略重点,对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关系重大。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把传统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较大幅度地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带动力,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要积极利用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紧紧围绕创新产品、改进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在汽车、机械、制糖、建材、有色金属、化工、轻纺等行业,有重点、分层次地改造一批骨干企业,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开发生产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有色金属加工、林产品加工和林纸业以及食品、中成药等特色工业,形成工业发展的新优势。把握高科技发展趋势,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工业,形成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鼓励、支持、帮助私人资本和外资投向工业,大力发展乡镇工业。
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加强柳州等传统工业基地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发展临海工业区,使之成为我区新兴的工业基地。加快发展百色、河池的有色金属、水电业,南宁、桂林、柳州、北海高新技术产业,梧州的食品、轻工以及其他地区的优势工业,促进工业合理布局。
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中心,在关系我区国民经济发展、且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关键领域,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重点发展优势工业与高新技术工业相结合的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我区国民经济的支柱;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使之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加快发展工业,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坚持技术上的高起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避免发展技术工艺落后和污染严重的工业。对现有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技术工艺落后以及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要依法关闭和实施破产;坚决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过剩生产能力。
四、大力发展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