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广蛋鸡规模养殖技术。实施“土鸡增收计划”,采用现代育种技术,选育土鸡新品系,培植1-2个知名地方品牌,发展湖北特色禽生产。建立江汉鸡、洪山鸡、双莲鸡、白羽乌鸡等几种种质资源保护区及特禽种源基地,实行集中供种,分散饲养;集中加工,分散销售。
实施奶牛良种工程,积极引进优良、高产品种,推广奶牛胚胎移植技术,兴办规模化的优质奶牛饲养场;改进乳制品加工、贮藏、保鲜、包装技术,把奶牛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
实施“动物保护工程”,大力推广疫病综合防治新技术。重点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对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扑灭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对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动物烈性传染病的防治,把畜禽死亡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
大力发展稻田养殖,实行种养结合,稳粮增效。突出抓好稻田养蟹,力争2001年全省河蟹养殖面积新增50万亩,达到120万亩,其中,稻田蟹养殖面积新增50万亩,达到120万亩,其中,稻田养蟹面积扩大20万亩。经过五年努力,全省稻田养蟹、虾、黄鳝、泥鳅、鱼等面积达到400万亩,亩增收800元以上。
发展生态渔业,实行立体养殖,水中养鱼,水面养鸭、坡上养猪,池埂种菜植果,亩增收1000元。
抓好大水面综合开发利用,积极推广湖泊放养河蟹、水库放养银鱼和“三网”(网栏、网围、网箱)养殖新技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集约化、机械化养殖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
研究和推广水产品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重点发展鱼糜系列制品、鱼皮制度、水生植物饮料、保健食品、珍珠饰品等,实现加工增值增效。
实施饲料入户工程,加快双低菜籽饼粕的开发利用和早籼稻转化增值。鼓励饲料加工企业创新技术,开发质量、低成本、功能性强、安全性好、市场竞争力强的饲料新产品。
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承包和创办畜牧、水产高科技生态农庄,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人,组织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养殖水平,增加畜牧、水产品科技含量。
继续贯彻落实国办发〔1999〕79号文件精神,健全畜牧、水产技术管理机构,稳定技术推广队伍,保证必要的经费,完善服务设施,实行优质服务。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都要稳定现有各类支持畜牧、水产业发展的投入政策,集中资金搞好本级的畜牧、水产项目建设。省政府对现有的畜牧、水产基本建设和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秸秆氨化养畜、牧业村草场改良、科技兴牧兴渔、疫病防治、名特水产品发展、水产品种改良、渔政装备等项目继续给予投入。对中央和省扶持各地畜牧、水产业发展的项目,各级财政要按规定落实好配套资金。
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各级政府要按照《
农业法》的要求,不断增加对畜牧、水产业的投入,省政府重点支持优质三元猪工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和动物烈性疫病防治、圈养山羊、稻田养鱼、生态渔业、河蟹增殖、银鱼移殖、畜禽水产品加工、双低菜籽饼粕开发以及饲料入户工程等项目的实施。继续执行和落实生猪屠宰税返还政策;从特产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返还水产主管部门用于支持水产发展,渔业“三改一建”纳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