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以下权限批准:
(一)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批准。
(二)银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其他市和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三)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六条 依法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
第十七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必须执行;但是,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可以修改:
(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修改的;
(二)经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改变的;
(三)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修改后需要对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出相应修改的;
(四)由于不可抗力等因素需要改变的。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
国家、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和农垦系统使用土地,实行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单列,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安排。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一经批准下达必须执行。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或者超过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不得批准新增建设用地。
节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可以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
没有完成耕地开垦、整理计划指标的,核减下一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内容,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
第二十条 自治区依法建立土地调查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制订土地调查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组织实施。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和有关部门应当配合调查,并提供有关资料。
第二十一条 自治区依法实行土地等级评定制度和土地价格评估制度。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物价等有关部门制订土地定级估价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土地评估机构评定土地等级和评估城镇基准地价。评定的土地等级和评估的城镇基准地价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物价等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审,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土地等级和城镇基准地价应当定期调整,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二十二条 自治区依法建立土地统计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统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统计,定期发布土地统计资料。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提供有关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并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章 耕地保护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保护工作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
第二十五条 自治区依法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对基本农田划定保护区域,进行特殊保护。
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乡(镇)为单位组织划定。
基本农田依法划定后,未经国务院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
第二十六条 自治区依法实行耕地占补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地单位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补充耕地协议书,负责开垦或者通过土地整理、复垦补充与所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经验收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自治区规定的标准缴纳耕地开垦费,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可以按照耕地开垦费标准的下限缴纳。收缴的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耕地开垦费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征收,全额上交自治区财政,纳入专项资金管理。根据市、县占用耕地数量和按项目编制的年度耕地开垦计划以及耕地开垦费收缴情况,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农业、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按项目核拨有关市、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