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加快第三产业对外开放步伐,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优化第三产业企业组织结构,增强服务功能,调整提高传统第三产业,积极培植和开拓新兴第三产业,逐步实现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全面提高全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建立起与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第三产业发展体系。
(二)指导原则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要与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要与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要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要与各项配套改革结合起来;要与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结合起来。
(三)发展目标和任务
--实现第三产业持续增长。力争在“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左右。到2005年,全省第三产业的总量、质量、素质和经济效益水平全面提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明显增强,能够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快捷、优质的服务,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8%左右,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30%左右。
--实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调整提高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传统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和培植信息咨询、旅游、房地产、教育、文化、社区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形成以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证券、信息咨询、旅游、房地产、教育为支柱产业,结构合理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
--实现第三产业区域布局特色化。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发挥地方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石家庄要建成全省商贸、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完善城市布局结构和城市服务功能;秦皇岛市、承德市、张家口市要重点发展特色旅游和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其他地区要根据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各具地方特色的第三产业,具有特色的县域第三产业。
三、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
(一)信息、咨询产业
1、电信业。一是优化网络结构,完善省光缆传输主干网。加快以光缆为主,辅以微波,覆盖全省的高速、灵活、可靠的智能化长途传送网建设。到2005年,长途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0万路端以上,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400万门左右,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00万户左右,电话普及率达到30部/百人左右。二是大力发展数字移动通信和覆盖全省城市的以ATM为核心的宽带智能化多媒体通信网,加快计算机互联网建设,建设和完善多媒体通信业务平台和多媒体应用平台,建设各地多媒体通信网,形成一批具有河北特色的互联网站点和信息源,接入网实现数字化、宽带化和综合化,因特网用户达到500万左右。三是全面加强和完善动摇网系统,提高电信服务质量。完善7号信令网、数字同步网和市内电话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覆盖全省所有端局和支局。四是积极应对加入WTO对电信行业的冲击,加快电信企业股份制改造,开拓电话基本需求和信息服务市场,进一步加强管理,降低电信资费,提高服务水平,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
2、信息服务业。一是加快发展面向政府、企业及社会的综合性和专业性数据库、软件开发、信息加工处理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业。二是加速信息服务产品商品化进程,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咨询网络,促进信息服务网络化、规模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加快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建设,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四是建立面向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引导和推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社区逐步实现网络化改造,基本满足家庭上网需求。建立多用途的IC卡系统工程,扩大个人IC卡的使用范围,逐步实现一卡多用。积极发展智能网络业务、电子邮件、电视购物、可视电话、声讯、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新型信息服务,促进群众的信息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