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河北省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
(冀政〔2000〕37号 2000年10月30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政府同意《河北省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北省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意见
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根据省政府党组“三讲”教育整改方案的安排部署,特提出2000年到“十五”末全省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使我省第三产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初步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第三产业体系。主要特点:一是第三产业持续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1978年至199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由38.48亿元提高到1518.56亿元,年均增长13.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1%提高到33.3%,上升了12.3个百分点。二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稳步增加,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产业。1978年至1999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由194.95万人增加到782.5万人,年均增长7.2%,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9.24%提高到23.63%。三是交通运输、商贸等传统第三产业不断壮大,信息、房地产、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迅速发展,内部结构进一步改善。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缓解了我省经济建设的瓶颈制约。五是科技实力大大增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为我省经济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买方市场的形成,从总体上来看,我省第三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还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偏低。二是内部结构优化程度比较低,产业内部发展不协调。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科技教育、社区服务、城市公用事业、信息咨询、房地产、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各种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三是第三产业企业组织化、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低,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少。四是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落后。农业的专业化水平低,城镇化建设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改观。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思想观念落后,还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重建设、轻服务的陈旧观念。二是市场化程度低,使第三产业发展缺乏动力。第三产业中除商业、居民服务业和公路运输业外,多数行业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的作用不大,尚未形成充分竞争。三是产业化进展缓慢。第三产业的许多领域长期以来被当作非生产活动,一些应当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领域,被当作公益型、福利型的事业单位来办,过于依赖国家,缺乏自我发展机制。四是城市化水平较低,使第三产业发展缺乏空间。
“十五”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历史时期,我省第三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机遇。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第三产业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将加快,改革领域将不断扩展,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将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加入WTO,我国将扩大金融、保险、电信、分销、旅游、文化娱乐等领域的对外开放,服务业的开放程序将不断提高,市场将向国际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外资的进入,将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优化第三产业结构,扩大服务领域,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带动第三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服务业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第三产业企业面临着新的考验。三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为第三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将促使城市内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从而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广阔的需求空间。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服务业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焦点,我省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存在“散、小、弱”的问题,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利用机遇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弱,面对来自国外服务企业的挑战会更加严峻。因此,我们必须把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性任务来抓,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增强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