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增加对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投入。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水利建设、节水和旱作农业投入,把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发展节水灌溉、旱作农业、治理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兴建一批拦水、蓄水、调水枢纽工程和节水灌溉、生态集水工程,更新改造一批老化失修的灌溉、供水工程。要深化农业投资体制改革,探索和建立国家、集体、农民和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投入机制。要把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所需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省级财政要保持“九五”期间对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的投入水平,并逐年有所增加。各级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开发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也要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工程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投资主体作用,引导鼓励他们增加对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投入。各级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资金扶持力度,支持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的发展。要广辟投资渠道,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个人和境外投资者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加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工程建设与管理。加强水资源费的依法收缴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四、要实行科学节水、积极推广先进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适应节水和旱作农业发展需要,农业科研部门要加快培育抗旱节水农作物新品种,研究不同农作物节水灌溉模式和微咸水利用、人工增雨等技术。对已经研究成功的科研成果,经过试验、示范,尽快推广应用。要大力普及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搞好高标准节水旱作示范县、示范园区建设。渠灌区要进行渠道防渗加固,科学调度水资源,防止大水漫灌。井灌区要因地制宜地推广垄沟防渗、管道输水、小畦灌溉和喷灌、管灌、微灌、滴灌等先进高效节水技术。要引导农民适当调减高耗水农作物种植,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小流域治理,推广耐旱优质农作物品种和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深耕机播、增施有机肥等旱作农业技术,增强耕地蓄水保墒能力。各级农业、水利等部门要根据不同作物品种、种植结构,对灌溉用水、节水和旱作措施等进行技术指导;加强节水和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农业、水利、科研等部门技术优势,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五、坚持依法治水、依法用水,推进节水和旱作农业法制建设。各级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依法治水工作,认真贯彻实施
农业法、
水法、
水土保持法、
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和我省相关法规,加强节水和旱作农业、水资源管理的执法和法律监督工作,做到依法治水、依法用水。要进一步完善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有关政策,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水费改革,建立健全管理经营机制,鼓励节水,限制浪费。要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依法保护水资源;任何企业、单位不得向水库、河流、渠道内排放治理不达标的污水。各级水利、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水环境的监督检查,发现水污染问题,及时依法查处,保障农业用水安全。积极推行执法责任制和错案、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严格依法行政,认真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把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纳入法制轨道,推进全省节水和旱作农业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