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经济效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对130个乡镇卫生院的统计,业务收入比1991年增长一倍多,固定资产由3298万元增加到10900万元,妇幼保健和防疫机构业务收入增幅分别为三倍和60%。
(二)“八五”期间农村卫生“三项建设”成绩显著,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管理工作仍比较薄弱,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尚未建立起来。
2.价格体制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由于医疗服务长期以来实行福利性的低收费,存在着技术劳务性收费过低,药品、检查收费过高的不合理现象,近几年医疗费用每年增长30-40%,而医疗收入仅占业务总收入的30-40%。
3.补偿机制不够合理。国家的差额补助仅占医院总收入的10%左右,医疗卫生、防疫保健机构背靠计划经济面对市场经济,药品、卫生材料及煤、水、电、油的成倍上涨,医院收入入不敷出,普遍拖欠药款维持生存和运转。
4.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层次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素质较差,有待进一步提高。
5.建设资金仍感缺乏。“八五”期间卫生防疫、妇幼保健机构的计划尚未全部完成,乡镇卫生院虽然超额完成了任务,但还有一些填平外齐及贫困山区小矿区的收尾工作需要完成。
(三)“九五”期间要巩固、完善和发展“八五”成果,使我市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1.指导思想
在继续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调、多方集资、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的原则基础上,以预防保健机构建设为重点,在优化医疗网络布局的前提下,完善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建设,特别要在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改革、提高效益上狠下功夫。
2.规划目标
——对已建成的乡镇卫生院,要在巩固成果上下功夫,要探索内涵与外延相结合,以内涵建设为主的道路,提高卫生院的总体功能,经营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拓宽医疗服务项目,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增强自我补偿机制,全方位的开展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手拉手”,“攀高亲”的定点支援乡镇卫生院活动,建立起新型的社区医疗保健体系。
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的综合功能,除了做好社区内常见病、多发病的门、急诊和危重病人的治疗转诊外,要强化防保职能,做好社区卫生防疫,实施卫生监督管理,积极开展妇幼保健,协助政府实施卫生保健规划,使全市农民在总体上达到与小康目标相适应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