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为依托,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育教学为主渠道。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抓住干部、师资队伍建设和建立运行、评估机制两个关键,搞好理顺学制、改革考试制度、实现区域性均衡发展三个突破,落实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上来。
建立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加强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建立、完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制度,逐级考核、督导、检查政府、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情况。县以上政府设立政府教育督导室,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督导队伍建设,提高督导水平,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克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改变只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4.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明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研究在新形势下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和办法,切实提高政治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相衔接的原则,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规划课程设置和安排教育内容,有计划地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社会公德和民主法制教育、基本国情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崇尚科学和反对迷信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全社会都要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德育基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加强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之达到新水平。规范办学行为和秩序,加强考风考纪建设,推进校务公开,使行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努力创造使学生生动活泼发展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条件和环境。调整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新各类教育的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要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高选题水平,使教育科研成果具有科学性、预见性、指导性和实践性。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特色,加强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逐步实行学分制,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要加强创业精神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把就业率作为考核办学成绩的重要内容。
学校教育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倡导快乐体育的观念与实践,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要加强音乐、美术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开展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和心理品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和各项劳动使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实践,承担社会责任。
5.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整体办学水平。要始终坚持把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放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巩固发展“两基”成果。坚持区域内均衡发展战略,建立义务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年度评估督导制度,开展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区)活动,改造薄弱学校,开展送教下乡、学校对口支教活动,加大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教育扶持力度,逐步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化和办学规范化,使义务教育学校在布局结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