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实施科教兴鄂战略,做好人才开发工作
(二十)加快高新化进程。一是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把“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作为全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快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继续抓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逐步形成以东湖高新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以鄂州、黄石和黄冈,孝感、襄樊和十堰,仙桃、荆州和宜昌为三条辐射线的“一点三线”的沿江(长江、汉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用高新技术改造支柱产业为主攻方向,促进新兴产业形成,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三是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与精细化工和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为重点,培育形成具有湖北特色和优势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
(二十一)科研单位要根据市场特别是当前西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需求情况,积极开拓新的科研领域,通过成果转让、技术入股、合作开发等各种方式,加快已有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联合办院所、联合研制、委托研制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我省科研单位与省内及西部地区院所、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进程。鼓励省内企业联合相关科研院所,通过兼并、联合等资本营运方式或产学研一体化的形式,抢占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
(二十二)省内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职业技术学校,要认真研究西部大开发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推出一批重点学科和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为西部大开发培养人才;提倡到西部地区联合办学、设立分校,围绕西部大开发的项目组织科研和教学活动,争取使我省成为西部地区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推动我省与西部地区的人才、技术、教育、经济合作。
(二十三)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在放活使用人才上深化改革。努力完善用人机制,鼓励竞争,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和氛围。逐步完善各级人才市场和与之配套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吸引、引进人才的畅通渠道。
八、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十四)以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长江中上游三峡库区、汉江中上游丹江口库区为重点,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当前要重点抓好神农架天然林保护工程、15个生态环境建设县(市)、4个退耕还林(草)试点县等生态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主要是加大封山育林力度,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长江、汉江、鄂北、淮太防护林工程,以及农田林网工程。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要坚决停耕还林(草),加大植树造林种草的力度,发展经济林。对25度以下的不同坡度的坡耕地进行改造,加强坡改梯、坡面水系和坡面生物配套工程建设,以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按生态、生产、生活三位一体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和生产方式,妥善安置移民,实现生态环境区域平衡。
(二十五)加大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力度,继续巩固提高工业“三废”污染治理工作的成果和水平,坚持开发与治理并重方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结合我省和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建设的市场需要,大力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是环保产品(设备)的开发、生产和营销;环境污染防治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营;“三废”治理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无公害产品及技术、清洁生产工艺、洁净能源、节能降耗技术与设备的开发生产;环保技术的转让和交易、环保咨询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