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区别情况、分类指导,限期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到2000年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扶贫开发第二阶段目标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负起责任,保证完成任务。对现有贫困人口,要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采取扶持措施:一是对缺乏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生活困难群众、民政救济对象、农村“三老”人员、优抚安置对象等,通过改善家庭供养、完善民政救济和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其基本生活;二是对生活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高山区、深山区,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群众,通过下山脱贫、异地开发、劳务输出、投亲靠友等多种途径,逐步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三是对其他有条件摆脱贫困的群众,要把基本实现脱贫作为今年扶贫开发的中心任务,集中力量予以扶持,逐村逐户落实脱贫责任、帮扶项目和措施;四是认真落实国家对贫困群众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支持农村各类贫困人口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问题。
三、因地制宜推进扶贫开发,着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三区”要立足于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要围绕已经形成的林业、干鲜果、高山蔬菜、食用菌、中药材、食草畜禽等种养业,以科技为支撑,依靠龙头带动,种养加、产加销紧密结合,加快产业化步伐。县(市、区)政府要集中力量培育几个上规模、上档次、有当地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通过加工增值提高种养业效益。要采取多种办法,加强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营销,积极鼓励和组织广大农民从事农产品贩销。
在抓好种养业的同时,积极开辟加快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门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鼓励和支持群众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坚持政府统一组织与群众自发外出相结合,大力开发劳动力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地组织劳务输出,外出务工经商。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的力度,积极引导农民下山脱贫,按照规划组织实施。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山门,扩大开放,大力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继续办好龙湾、景鄞、金磐、余姚等省级扶贫开发区,进一步改善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吸引外地投资者到开发区兴办企业,开发区所在政府要继续积极给予支持。
四、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和社会文化事业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三区”骨干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重点,在资金、项目的安排上给予倾斜。要努力提高“三区”县际公路等级,加快“三区”城市防洪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小流域治理、生态公益林、水利水电项目的建设步伐。基础设施建设要超前规划,把下山脱贫、异地开发与中心镇、重点镇的培育结合起来,把主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集中到中心镇和重点镇,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性,充分发挥其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