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以上情况,今后一段时期,要集中力量对我省具有一定优势的以下几类产品加大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力度。
1.茶叶:在种植业推扩优良品种、改造低产茶园的同时,实施名牌战略,使精制茶、优质茶的比重达1/3以上。同时,加强深、精加工方面的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萃取、提纯、发酵技术,重点选择技术积累丰富、初具规模的下关、凤庆、龙生和茶苑集团等企业,延伸开发茶多酚,儿茶素等抗氧化剂和天然色素,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调整结构,力争到2005年,全省制茶业产值接近25亿元,出口产品单位换汇率提高30%,年创汇额接过1亿元美元。
2.饮料:按照高起点、高品质、大市场的要求加快改造、改组步伐。无醇饮料中,重点发展纯天然热带浓缩果汁、调配果蔬汗、功能性口服液等产品。重点扶持百果洲、宏达集团等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企业,力争到2005年热带浓缩果汁产量达3万吨,果蔬汁饮料产量20万吨,实现产值约10亿元。在饮料酒中,重点发展啤酒和以干红葡萄酒为主的果酒系列,在抓好引种和葡萄基地建设的同时,采用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规模,力争到2005年葡萄酒产量达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重点支持云南红、神泉等名牌企业的发展。到2005年,力争啤酒产量达到50万吨,重点扶持大理、昆明、开远啤酒厂的升级改造。
3.乳制品:在集中力量发展高产基地的同时,解决好工业生产中的简便化、营养化与多品种问题,重点引进新型现代化专业技术,改造发展保鲜奶、果酸奶以及特殊添加元素的专门乳制品,提高技术含量和市场份额。力争到2005年全省鲜奶总产量达42万吨,行业总产值达15亿元,重点支持邓川奶粉厂及昆明地区的优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4.绿色、旅游休闲食品:目前全国共有1018个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我省列入14个,占1.37%。要加大开发力度,结合全省旅游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民族传统食品,特色方便旅游休闲食品,利用现代技术和大工业手段,突出规模与档次,使小食品在工业化、大众化、集约化方面快速进步,获得大市场。同时,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绿色食品,形成一批A级、AA级附加值高的绿色食品。力争到2005年旅游休闲食品产值占全省食品工业的5%,达10亿元;绿色食品产值15亿元。
(七)制糖
制糖业是我省的重要地方经济支柱。全省现有89个糖厂,95条生产线,日处理甘蔗能力14.23万吨。近几年产量增长较快,98/99榨季食糖产量已达163.8万吨,占全国食糖产量的18.6%、蔗糖的21.0%,居第二位。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国出现食糖结构性过剩,加之糖精的滥用,致使食糖销售困难,价格下降;制糖企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制造成本明显高于国际价格水平,易受走私糖的冲击;企业规模小,日处理甘蔗能力平均为1600吨,比全国平均规模低400吨,只相当于广西的一半;糖产品单一、深加工不足和综合利用水平低,亏损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