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过错责任人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予处理:
(一)主动认识并自觉纠正执法过错的;
(二)情节显著轻微,或者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三)其他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予处理的情形。
第十七条 对造成执法过错的责任人,应根据其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等依照有关法律和规定作如下处理:
(一)通报批评;
(二)给予行政处分;
(三)责令承担赔偿费用;
(四)调离执法岗位。
上列处理决定可以合并适用。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人员因执法过错是造成国家赔偿的,赔偿义务机关在实施赔偿后,应依照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追偿部分或全部国家赔偿费用。
第五章 追究程序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机关依照层级监督原则,对本机关的工作人员和下级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进行查处。其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根据行政机关的决定具体承办查处工作事项。
第二十条 监察机关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对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实施监察。
第二十一条 审计、财政、人事等行政机关履行各自的职责,积极开展专项监督工作,配合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查处。
第二十二条 行政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根据以下线索进行调查并向本机关提出立案意见:
(一)上级机关或领导交办、批办的;
(二)有关部门转办的;
(三)群众举报、控告或来信来访的;
(四)执法检查中发现有违法现象的;
(五)经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被撤销的行政行为。
行政机关应对立案意见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进行查处的决定。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应对其下级机关实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上级行政机关认为必要时,可以直接调查,提出处理意见,交下级机关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