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是教育、体育部门为促进学生运动员的培养而建立的训练网络,一般设在重点中学,具备良好的教学质量。体育部门要主动关心、支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的建设,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下,为学生体育课和体育业余训练无偿地开放体育场馆。要充分发挥体育部门具有先进的训练器材设施和科研设备的优势,指导和帮助体育教师开展课余训练和科研工作,建立科学选材标准和网络,提高训练质量,努力使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形成拳头项目,成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又一重要基地。
六、切实落实“体教结合”的各项政策。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要共同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和办法,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对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业务训练的保证作用。要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在招生、学籍管理、文化教学、运动员调整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以解决读训矛盾、生源矛盾和出路问题,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
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都要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设备等建设,制定业余训练工作评估、资助、奖励办法,调动学校开展课余训练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少儿业余训练的质量和效益,鼓励学校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
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共同建立新的青少年儿童体育竞赛制度。在成果共同的原则下,各级教育、体育部门联办少儿比赛、中小学生比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以及省运会有关项目比赛。要按照各层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不同任务,制定合理的竞赛制度、竞赛规程和考核达标选材办法,共同组织参加重大比赛。教育、体育部门共同享有取得优异成绩的成果,以提高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效益。
七、注重研究并解决“体教结合”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体教结合”是在我国教育、体育事业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的新形势下,不断探索并被实践证明符合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律的正确途径。随着“体教结合”全方位地深入进行,将会产生更多、更深层次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地要从有利于事业发展出发,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发现推广典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体教结合工作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