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三)澜沧江流域
  澜沧江干流在我省境内流程为1170公里,是我省水能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域,流域总面积8.97万平方公里,包括迪庆、努江、丽江、大理、临沧、保山、思茅、西双版纳8个地州的32个县(市),人口852.1万人;水土流失面积2.58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9.15%;坡度在25度以上的土地面积5.56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62%;在32个县(市)中,有国定贫困县22个,省定扶贫攻坚乡151个;森林覆盖率34%;是我省天然资源蕴藏量最大的主要林区,但是,自60年代以来,珍贵的高山针叶原始林和亚高山云南松林,热带、南亚热带的原始沟谷雨林和思茅松林遭受过度砍伐,原始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大幅度下降;部分山区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毁林种粮、种橡胶、种甘庶的状况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向是,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林,停止迪庆、怒江、丽江、大理、西双版纳5个地州境内的天然林采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施有效的封山育林,防止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积极营造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水土保持林。进一步强化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结合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大河流域国家公园建设,逐步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和风景名胜区范围;进行修复热带雨林建设和高山针叶林建设工程,争取把迪庆州全部、西双版纳州和怒江州大部分规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继续坚持不懈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重点治理大理州和临沧地区在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面积,加速坡地改梯地进程,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增加农产品产量;彻底发迹毁林开荒、毁林种粮、种橡胶、种甘庶等陡坡开垦、过度垦殖和刀耕火种状况;发展山区林果业、畜牧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引导农民开发建设木本粮油基地和茶叶、咖啡、香料、药材基地;建设沼气池、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以煤代柴,以电代柴等,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四)红河流域
  红河干流在国内流程692公里,流域总面积7.45万平方公里,包括大理、楚雄、昆明、玉溪、思茅、文山、红河7个地州市的38个县(市),人口1111.18万人;水土流失面积2.32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44.31%;坡度在25度以上的土地面积4.92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66%;在38个县(市)中,有国定贫困县24个,省定扶贫攻坚乡163个;森林覆盖率24%;山区面积大,光、热、水、土资源条件好。滇东南文山、红河两州是岩溶石山集中连片分布的区域,由于森林面积减少,陡坡开垦,水土流失蔓延,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人畜饮水困难,耕地面积少,土地垦殖率高,中低产田、低产林、低产园地面积大,农耕地、旱地比例大,自然灾害频繁,农村能源短缺,是全省贫困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向是,大力进行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消灭宜林荒山,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建设热带雨林,遏制陡坡开垦、加剧水土流失的趋势;坚持不懈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地,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增加农产品产量,稳定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对25度以上的陡坡地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草),恢复植被;推广人工种草养畜,种植经济林果,进行水土保持。重点治理流域内大理、楚雄、红河、文山4州的水土流失面积。实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提高植被覆盖率,发展水源涵养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经济林,防止土壤侵蚀;加速生态农业县建设,大力改造坡耕地,逐步实现梯田、梯地化,建设小水窖、小水池、水坝塘等“五小工程”,发展节水农业;建设薪炭林、沼气池、太阳能等,逐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五)怒江流域
  怒江从镇康县出境后进入缅甸称为萨尔温江,干流在我省境内长547公里,流域面积3.24万平方公里,包括怒江、大理、保山、临沧、思茅、德宏6个州的18个县(市),人口463.7万人;水土流失面积1.09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32.73%;坡度在25度以上的土地面积2.5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77%;18个县(市)中有国定贫困县16个,省定扶贫攻坚乡88个,多数县地处高山峡谷,层峦叠嶂、河流深切、山高坡陡,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特别是怒江州3个县90%的耕地均为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群众称为“壁耕”和“大字报”地;森林覆盖率34.1%;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能源匮乏,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刀耕火种等原始落后的农业耕作方式,陡坡开垦,毁林开荒种粮、种蔗的趋势有增无减,导致林地和草地流转为农耕地、轮歇地及坡耕地,水土流失加剧,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向是,保护天然林,恢复和增加森林植被,坚持封山育林,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和畜牧业,治理水土流失,进行生态农业县建设。坡度在25度以下的耕地改梯田梯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养殖业水平,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逐步把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草),失去生存条件的农户实行异地搬迁。
  (六)瑞丽江、龙江流域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