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三、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布局
  根据全省土地利用、农业、林业、畜牧、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等区划、规划和研究成果,以流域面积覆盖全省的金沙江、珠江、澜沧江、红河、怒江、伊洛瓦底江六大江河流域为单元,流域带动区域,将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划分为六个类型区域。
  (一)金沙江流域
  金沙江在云南境内的流程1560公里,流域面积10.9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8%,包括迪庆、丽江、大理、楚雄、昆明、曲靖、昭通7个地州市的48个县(市、区);流域内山高坡陡,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267米,高差悬殊5329米;坡度大于25度的土地面积占47.6%,地处横断山脉的迪庆州、丽江地区坡度大于25度土地面积高达62.1%和45.7%,滇东北的东川区、昭通地区分别达到61.5%和43.8%;流域现有总人口1795.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4.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8人,超过全省平均人口密度,其中,滇东北的昭通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200人;流域内宜农耕地资源不足,人均仅一亩,在现有耕地面积中,一半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中低产田地占流域内总耕地面积的82%。人口听过快增长和农耕地的短缺导致了长期以来盲目无序地毁林开垦、陡坡耕种、过度放牧,掠夺式的生产方式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变。流域的水土流失量居全省六大流域之首,水土流失面积达4.29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39.14%,每年流失土壤1.67亿吨,平均侵蚀模数为1521吨/平方公里,在输入江河的泥沙中60%以上来自坡耕地。是省内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区域,48个县中有国定贫困县27个,省定扶贫攻坚乡200个,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高寒山区和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部分村寨已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向是,保护和停止采伐天然林,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25度以上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草),治理水土流失,建设基本农田,把25度以下的坡耕地逐步改造为“三保台地”。重点治理丽江、大理、楚雄、昭通等地州在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面积。从实际出发,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首先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实行农、林、牧、水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集中连片综合治理;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林果、种草养畜,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行农村能源建设,多能互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用能结构,缓解薪柴砍伐压力;对生存环境恶劣,失去生存条件的局部农村,实行异地搬迁开发扶贫。
  (二)珠江上游云南境内南盘江流域
  珠江在我省境内称为南盘江,其发源地在沾益县的马雄山,干流总长在我省境内为677公里,流域面积5.83万平方公里,包括昆明、曲靖、玉溪、红河、文山5个州市的30个县(市、区),人口1145.37万人;水土流失面积2.3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40.47%;坡度在25度以上的土地面积为1.57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36.2%;在30个县(市、区)中,有国定贫困县7个,省定扶贫攻坚乡84个;森林覆盖率仅为18.4%;光热资源丰富,土地垦殖率高,大部分属滇中、滇东高原的丘陵红壤地带,土壤干、酸、瘦、薄,农村能源缺乏,生态环境恶化。加快这一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对从源头上开始整治珠江流域,建立中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安全保障体系十分关键。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向是,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保护好现有天然林,大力植树、种草、消灭宜林(草)荒山,恢复和增加植被。山区以林牧业为主,实行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草养畜,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减少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红河、文山两州在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面积。25度以上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草);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解决农村能源,改变生产、生活用能仅依靠砍伐树木的状况,从根本上遏制植被减少的趋势;平坝地区坚持不懈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扩大高产稳产农田,走高产、优质、高效和精细农业之路;25度以下坡耕地逐步改造成梯田、梯地,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改粗放耕作为精耕细作,加速生态农业县建设,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