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草山建设稳步发展。从1980年开始推广人工种草技术,到1997年,全省累计人工种草19万公顷。
6.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持良好态势。全省已建立各级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12个,总面积达22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69.91万公顷;省级保护区50个,面积107.8万公顷;地、州、市级保护区26个,县(市)级保护区28个,此外还建立了“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引种繁育中心”,全省珍稀植物迁地保护面积近700公顷。全省天然林面积888.5万公顷。
推动了全省生态环境建设的进展,为农业连年丰收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生态环境建设面临严峻的形势
我省自然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完全得到有效控制,主要表现是:
1.毁林开荒尚未有效遏制,一些地方过度垦殖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增加,耕地锐减,人口土地承载力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粗放耕作、陡坡开垦和对资源的掠夺性利用还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2.水土流失面广,治理速度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放。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37%,其中含中度以上的流失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建国以来累计治理的面积只占流失面积的18.7%。同时,在治理过程中,边治理边破坏的情况仍然存在,全省除重点治理区外,面上的治理面积小于新增流失面积。公路、铁路、矿山、水电站等基本建设带来的人为水土流失也非常严重。
3.森林资源长期以来重开发轻保护,重产出轻投入,造成天然植被破坏,林分质量下降,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减弱,加之由于农村能源短缺,长期靠烧薪柴,每年森林消耗的一半左右为低价值的农村能源所消耗。
4.草地严重退化。大部分天然草地过度放牧,毒草、害草大量侵入,一部分草地被开垦流转为坡耕地,草地面积减少,草地建设速度赶不上天然草场退化速度。人工和改良草地面积仅占天然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5%,多数人工草地缺乏基本管护设施。
5.水土流失造成地力减退。全省每年流失土壤5.18亿吨,且多是肥力强、颗粒细、有机质含量高的表土。据调查,全省因水土流失淤积水库、水电站等2442座共23875万立方米,淤积坝塘28876座共11670万立方米,缩短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
6.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经普查,全省共有滑坡、崩塌、泥石流2万多处,成为全国泥石流灾害的高发区,地质灾害呈日益加剧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从5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全省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450亿元,死亡8万余人。仅重灾的1993年,直接经济损失达37亿元,死亡428人,重伤1133人;1996年全省各类农业自然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50.7万公顷,成灾68万公顷,绝收13.2万公顷。近几年,平均每年有6.7万公顷以上的农田和20余座中、小型水电站等被淹埋或冲毁。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关于加强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批示,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规划的通知》(国发〔1998〕36号)精神;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为中心,以遏制水土流失为重点,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业发展后劲、帮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行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治理建设为突破口;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急后缓,分期实施,尽快建立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相结合,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相配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