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北京市法院贯彻〈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实施意见》的通知

  (二)人民法庭的设置和管理
  人民法庭处在审判工作的最前沿,其工作与人民群众利益的及时保护十分密切,关系到人民法院公正司法的形象。近年来,本市有关区县法院在人民法庭建设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绝大部分人民法庭具备了一定规模。但从整体情况看,人民法庭设置与规模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要求尚有差距。考虑到在未来几年,本市交通、经济等进一步发展的状况,人民法庭的总体建设应更趋合理。因此,实施意见第20条提出,2003年底前,按照规模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人民法庭的设置。这一规定,主要目的是从实际出发使本市法院的人民法庭在基础设施和人员配备等软硬件条件达到较高的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需要。
  四、关于人事制度改革
  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法官和法院其他工作人员。近年来,本市法院在建立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干部任免和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法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从总体情况看,与确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的要求还有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法院改革的各项目标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切实解决提高法官整体素质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实施意见对新形势下法院的思想政治工作、高级法院对下级法院领导班子成员的协管、进人质量、法官来源渠道、书记员单独序列管理、中层领导干部使用、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和交流轮岗、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培训、离岗培训、不合格人员调离辞退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其中,以下问题需要特别说明:
  (一)进人机制的改革
  由于历史及其他方面的原因,目前,法官队伍良莠不齐。近些年本市法院虽然注重吸收法律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充实队伍,但仅此渠道进人未免难解近渴,必须在进人机制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因此,实施意见第24、25条在强调严把进人质量关的前提下,就改革法官来源渠道作了安排,即“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有计划地从社会上符合法官法规定条件的人员中公开招考、择优录用法官”;“建立上级法院的法官从下级法院的优秀法官中遴选的制度”。至于如何建立和完善这些制度,实施意见作了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具体意见的安排。
  (二)书记员管理体制的改革
  改革现行的书记员管理体制,实行书记员单独序列管理,既是落实法官法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解决书记员严重缺乏以及晋升制度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的有效途径。从本市法院实际情况看,搞好书记员聘任制的改革试点工作是实行书记员单独序列管理的突破口,必须抓实、抓好。为此,实施意见第26条作了具体安排,目的是建立一种能够充分体现书记员工作专业化要求的管理体制。
  五、关于办公手段、方式改革
  办公手段、方式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保障审判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鉴于此项改革是法院各项改革的物质基础,意义重大,因此,实施意见将此作为一项单独的内容加以规定。需要说明的是:
  (一)审判法庭和审判业务楼建设
  建设适应审判工作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数量、规模的审判法庭和审判业务楼,既是法院审判工作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家法制形象的体现。为此,实施意见第32条规定了审判法庭应当达到的标准,并要求全市各级法院积极做好审判法庭和审判业务楼的新建和改建工作。其目的是力争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在几年内使首都具有一批国内先进标准的法院审判业务楼和具有智能化水平的审判法庭。
  (二)办公自动化建设
  实施意见第33条规定的重点是,在建设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提高系统的应用和管理水平。目前,随着全市法院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初步建成,系统的应用和管理日显重要,因此,必须提高全市各级法院工作人员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及整个系统的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计算机系统整体效能得以充分发挥。
  六、关于监督机制改革
  监督机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建立、健全制约裁判不公因素的制度,确保审判工作公正、高效以及法官的清正廉洁。为此,实施意见就强化审判监督、严格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外部监督机制等作了具体规定。需要说明的是:
  (一)加强审判监督
  实施意见第34条对法院内部审判监督作了规定,特别是该条第2项提出,今年年底前高级法院要制定加强内部审判监督的规定,并对发回重审和指令再审案件的监督作了硬性规定。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切实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判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并力求使法院内部监督机制更趋合理和完善。
  (二)规范接受外部监督机制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