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农村初中学生流失情况报告的通知

  调查资料显示,学生流失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特殊群体学生(如贫困家庭子女、流动人口子女、父母离异家庭子女),流失高于普通家庭学生。二是毕业年级高于非毕业年级,如德惠市某镇中学初一流失24人,初二流失38人,初三流失62人。三是初中分校学生流失高于乡(镇)所在地中学。四是先通过验收的县(市)学生流失高于后验收的县(市),如镇赉县是1998年才通过“普九”验收的,流失率相对低于其他两个县(市)。
  二、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
  农村初中学生流失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全社会关注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近两年,初中学生流失率阶段性的出现了急剧上升的趋势,这是我省实现“两基”目标后,如何进一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所面临的一个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是教育内部和外部诸多问题的综合反映。概括起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想念书,家庭经济困难供不起。近两年由于诸多因素,农民收入实际在下降,一些农民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无力支付学生上学费用。特别是我省近3年内部分地区受灾,使得这种情况更加严重,有些贫困家庭的学生只好辍学帮父母种田或外出打工。据调查,我省初中贫困生占初中学生总数的11%,特困生占3%,这部分学生最容易流失。镇赉县某乡20名流失后动员返校的学生,有15名是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
  (二)高校、中专招生并轨,收费高,就业难,使农村一些学生不愿意念书。一些农村初中学生把上学读书作为“跳农门”的出路,一旦升学无望则产生厌学心理。有80%的学生对学习目的回答是为了摆脱农村生活环境。伊通县某镇两名大学毕业生至今还没有找到工作,毕业就待业,读书时还借了不少钱。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对农村的一些学生和家庭造成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
  (三)农村初中教育功能不全,办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尤其是脱离农村实际。学生所学非所用,想念书也念不好。部分农村学校,办学缺乏活力,没有吸引力,改革流于形式,对“分流”后的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基地等问题没有认真加以解决,学生想学的东西学不到,特长发挥不了,在校学习自然没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容易流失。
  (四)“控流”工作上存在思想上认识问题和有法不依等问题。“普九”验收过后,有些地方的领导,对流失生这一问题认识不足,对当前出现的流失严重现状重视不够,有盲目乐观和松口气思想;有的领导在问题面前表现厌战、畏难和无所作为的消极情绪;还有的人认为“控流”工作只是教育部门的事,与政府和其他部门无关。教育部门孤军作战,“控流”责任不清,已经出台的相关政府和控流措施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
  此外,农村义务教育经济严重不足,扶贫助学资金和贫困学生包保政策没有落实到位,一些学校各种名目的乱收费,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个别教师对后进生教育缺乏热心、耐心和关心,所有这些也是学生流失不可忽视的原因。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