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1999年7月30日海南省第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
目录
序言
一、生态环境现状
二、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
三、环境污染防治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五、生态省的产业发展
六、生态省的人居环境建设
七、生态文化建设
八、生态省建设的保障措施
附件一:近期实施的重点工程
附件二:生态省主要预期指标
序言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是当今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的重大问题。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正在组织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海南省是生态环境保存良好的地区之一,又是一个后发展地区,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现代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海南省作出建设生态省的重大决策,就是要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既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又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高水平、高质量地把海南建设好。
建设生态省,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以保持海南环境资源独特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为城乡居民创造健康、安全、殷实的生活环境,逐步走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
生态省建设的核心思想是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统一。生态省的经济发展,要跨越“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阶段,突破“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高效的生态型经济。建设生态省将以生态合理性为准则,鼓励有利于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经济活动,摒弃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观念和行为。简而言之,全省人民将为之而努力奋斗的生态省,将是一个具有良好的热带海岛生态系统,发达的生态产业,自然与人类和谐的生态文化,一流的生活环境的省份。
建设生态省是保护好海南生态环境的客观需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立的地理单元,海南的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一旦遭受破坏将难以恢复。因此在海南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建设生态省是加快海南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海南具有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旅游业的优越条件,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旅游业发展,以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以一流的环境质量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新兴工业,是海南争创经济特区新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海南建设生态省,也是实施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参与全球环境保护的具体行政。
为全面实施生态省建设这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完成国家确定的生态示范省的建设任务,依据国家有关规划,结合海南正在组织实施的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纲要。纲要描绘了生态省的宏伟蓝图,提出在环境污染防治、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领域的行动纲领。纲要不同于常规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也不同于以往的发展规划,而是一个把生态环境与发展统筹考虑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规划纲要。纲要具有综合性和指导性,将作为今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和其他有关计划的重要依据和基础。纲要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将在海南省“十五”计划和有关规划中具体体现。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今后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对纲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充实和完善。
一、生态环境现状
建省以来,我省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大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建省10年全省新增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3万吨/日,工业废水处理能力21.7万吨/日,工业废气处理能力367.5万标立方米/时。取缔和关停了“15小”企业(项目)75家(个),共削减工业废水4.3%,对431家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老污染企业作出了限期治理的决定。从1984年开始,全省实行封山护林和封山育林,1994年率先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天然林面积从1979年的40.5万公顷增加至现在的61.3万公顷。建省以来累计人工造林28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从建省初期的38.3%上升到51.5%,比全国高37.6个百分点。积极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万公顷。建成自然保护区72个,面积268.5万公顷。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繁育基地46处。目前我省大气、水体等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处于良好状态,是全国环境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
我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部分市县、部门和企业对环境保护工作不够重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还时有发生。目前,我省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突出表现在:
--“三废”污染程度随经济发展而有所增加。1998年与1990年相比,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长了3.1倍,废水排放量增长了35.4%。工业废水处理率和处理达标率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工业固体废弃物累计堆存量达2106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上升。由于排放总量不断增加,污染治理措施没有跟上,部分区域的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
--生态公益林遭受破坏,生态服务功能不断下降。原始林覆盖率从1950年的35%,下降到1987年的7.2%,现有仅有4%左右。58%的天然林郁闭度从50年代的0.8下降到现在的0.4~0.5。海防林带遭受破坏,曾出现90公里长的缺口。生态公益林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已经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