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加快建设饲草饲料业,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树立立草为业思想,切实抓好饲草饲料种植、草原改良、饲料贮存和加工等各环节的工作,提高资源利用率。要继续推行封区育草和划区轮牧两项制度,推广人工种草、浅翻轻耙、松土补播、重耙松土和治沙治碱5项技术,搞好草原的改良建设和开发利用。以推广饲料青贮为主攻方向,同时因地制宜地推广饲料微贮、黄贮以及“三化”(氨化、碱化、盐化)技术,尽快解决草食动物青粗饲料数量少、质量低的问题。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草计划,扩大青贮饲料、优质豆科牧草以及其他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到2010年,全省退耕还草实现53.33万公顷,青贮饲料种植面积达到26.67万公顷以上。在引进、培育、筛选优良种子的基础上,大力普及适应不同积温、不同土壤条件的牧草种植技术,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2000年要启动2000公顷牧草种子基地建设项目,新增供种能力500吨。以后通过政府投入、农民自筹、招商引资等办法,扩大牧草种子种植面积,使其与生产发展相适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饲料工业体系。继续加强饲料科学研究,为不同品种、不同生产阶段畜禽提供全价、营养、成本适宜的配方,为不同生产规模的饲料厂提供优良的工艺。强化饲料加工企业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特别要瞄准国内外市场,大力组织绿色饲料的科研与开发,为生产绿色畜产品创造条件。
三、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按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建立“一条龙”工作体系。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畜牧部门要具体抓好各项规划措施的落实工作;计划、财政、银行、农业开发等部门要积极扶持畜牧业项目建设;轻工、内外贸、供销部门要大力组织畜产品的加工、销售和出口。各新闻媒体要加强对畜牧业和畜产品的宣传,为启动内需和开拓外埠市场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对畜牧业发展实行目标管理,建立督促、检查和奖惩机制,确保任务目标落到实处。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能够体制地方特色,突出工作重点,便于操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要适应产业发展,大力调整财政、信贷资金投放结构,不断提高对畜牧业的投入比例。从农业贷款、农业开发、以工代赈及其他支农资金中拿出更大部分用于发展畜牧业。对畜牧业新上生产、加工项目。适当减免土地占用、城建配套等项收费。要改善社会融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国际和国内资本,增加投入,尽快改变我省畜业投入偏低的状况。投入的重点要放在市场前景好、带动功能强,可以有效挖掘本地资源与劳动力潜力的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大中型批发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特别是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治、草原改良、服务体系等基础建设予以重点扶持,以提高畜牧业的整体素质和保障水平。
更新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方法。改变就生产抓生产的传统观念,把生产和市场联系起来,把发展和效益联系起来,注重提高产业素质,追求效益最大化。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引导功能,鼓励和扶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推广订单畜牧业。注重调查研究,突出工作重点,善于抓住和解决工作中的主要矛盾,突破难点,带动面上的工作。培育典型、抓好示范,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上规模、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