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扶强扶壮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进程。引导企业从长远利益出发,采取重组、联合等办法,加快集团化进程。集团内实行统一品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宣传,联手开拓市场,积极争取上市融资。到2010年,在全省形成3 ̄5个大型乳业集团,每个集团要带动20万头以上的奶牛饲养量,其产值、规模和经济技术实力跨入全国十强行列。有计划地组建一批肉类集团、绿色食品集团、皮革加工及生化制药、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企业集团,全面提高我省畜产品的加工比重。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向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和名厂、名牌靠拢,借助一切可用资源和资本,对我省现有加工企业实施增资改造,联办、创办一批高起点、大规模、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引资改造的重点主要放在对现有乳品企业、肉类加工企业,特别是肉牛加工企业的搞活上,能改造的改造,能注资启动的启动,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资产,从而增强带动一方畜牧业发展的能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通过股份制、兼并、租赁、委托经营等办法,建立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努力形成和大力发展一批非国有、民营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树立名牌意识,围绕扩大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这一核心,优化要素配置,扩大名牌产品的产量及比重。到2010年,全省在雀巢、龙丹、完达山、金锣、大众红肠等一批名优企业和名优产品的基础上,通过靠拢、联合、引进、提高,再增加一批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抢占国内外市场制高点。
要按产业化的组织方式,突出主导品种,做到专业场、专业户和专业小区相结合,走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发展之路,进而在全省逐步形成规模大、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奶牛、肉牛、生猪、肉蛋鸡等生产基地群体,为龙头企业提供质量高、数量足的原料产品,确保生产均衡和效益稳定。加快产加销一体化建设步伐,龙头企业要通过股份合作、合同契约、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有效的利益对接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伙伴关系。基地农户也要主动与龙头企业挂靠,实行以销定产。鼓励农户投资创办龙头企业,或以生产要素入股,形成企业和基地互促互带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尽快突破市场制约。在抓好现有市场配套完善和扩大辐射带动功能的基础上,尽快建设一批牵动全省、辐射全国的畜产品批发市场。全省集中力量在哈尔滨、绥化、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大市建设3 ̄5个规模较大的产地批发市场,完善双城新胜、肇东有利等一批现有批发市场,逐步形成中心市场与周边市场相连、批发市场和综合交易市场相配套的市场网络。特别要利用现有外销渠道和口岸优势,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畜产品贸易形势的变化,抓住机遇,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到2010年,使我省畜产品内外销比例达到1:1左右。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尽快解决千家万户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的问题。到2010年,全省各畜产品主产市县各类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0个、各类专业协会发展到3000个。通过培训和规范,提高农村经纪人的经营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使之成为搞活畜产品流通的生力军。配合搞好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广泛开展信息收集、分析、预测及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活动,通过多种途径解决畜产品流通不畅的矛盾,突破市场对生产的制约。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