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网:以基本解决我省城市供水和农村人畜饮水问题为目标,加快县以上城市特别是81个严重缺水县城的供水工程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全省县以上城市供水普及率提高到98%,乡镇供水普及率提高到80%,使人民群众吃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
信息网:以建设信息大通道、电话容量翻番、“三网”互联、电子邮政商务四大工程为重点,加快信息网络建设。2005年,全省光缆长度达到10万公里,交换机容量达到270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900万户,普及率达到21.9%,同时加快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成高速、宽带、安全的多媒体数据网络,电子邮政商务覆盖各市地州、县(市、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大中城市基本实现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三网”互联,发挥整合优势。
四、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加快四川发展的根本和切入点。按照建设大生态的思路,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污染整治四大工程,努力改善我省生态环境,并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作出贡献。
(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切实抓好天然林管护、林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公益林建设。管护好天然林及其他森林2.88亿亩,造林4400万亩,封山育林1400万亩。
(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坚决贯彻中央“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对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努力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在抓好300万亩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基础上,争取再退耕还林还草700万亩,共完成1000万亩。
(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按流域统筹规划,集中成片综合治理。认真实施《四川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100个水土流失重点县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遏制我省长江上游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控和治理,搞好国土规划和整治。
(四)污染整治工程。水污染整治,以沱江、岷江、嘉陵江等流域为重点,认真实施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上游水污染整治规划》,抓紧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率,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大气污染整治,突出抓好二氧化硫和酸雨国家控制区的“双控”工作,特别是抓好13个重点市地州的治理。
五、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是加快四川发展的关键。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我省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整体经济实力,提高经济质量。
(一)调整农业结构,稳定和加强农业。稳定农村基本政策,稳定基本农田面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重点是搞好三个优化:优化农产品质量,发展名特优产品,2010年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60%以上,“双低”油菜率达到90%以上,优质水果率达到60%以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水产业、林业,2010年畜牧、水产、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培育壮大区域优势产业。切实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开拓农产品市场,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大力调整和提高乡镇企业,搞好劳务输出,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今后10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
(二)调整工业结构,加快发展工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2005年,全省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基本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十五”达到12%,“十一五”达到15%。通过结构调整,逐步形成水电、电子信息、机械冶金、医药化工、饮料食品等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