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整重点与目标。
一要优化区域布局,在构造区域优势上实现突破。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发展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全省分为五大农村经济类型区。一是农区(粮食主产区)。要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多种经营转变,由一般粮食品种向优质、专用品种转变,由单纯注重产量向提高效益转变。重点发展优质粮食、经济作物和饲料、饲草作物,尽快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并坚持农牧结合,以发展农牧兼业户和专业大户为重点,发展农区畜牧业,搞好粮食过腹、加工转化增值。二是牧区半牧区。要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牛、羊、鹅等畜禽,改良品种,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率先实现畜牧业“半壁江山”的目标。三是山区半山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和山特产品等多种经营生产,特别要加快“北药”开发,有选择地搞好野生动植物家养、家植。要有计划、分步骤地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林区牧业,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城市郊区。充分发挥地缘和经济优势,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肉蛋奶、蔬菜、瓜果、花卉生产,综合开发庭院经济,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五是边境地区。要充分发挥口岸优势,盯住境外市场搞调整,大力生产适销对路的鲜活农产品,加快发展外向农业。力争经过3年--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二要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上实现突破。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大力缩减质量差、效益低、不适销农产品生产,扩大有市场、有效益的优质农产品生产。粮食生产要按照保护生产能力、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方向调整。小麦重点推广高面筋、抗逆性强的高产高效优质品种,大豆重点推广高油、高蛋白和双高品种,玉米要以确保成熟脱水为前提,重点推广适地适种的优良品种,下决心解决“水苞米”问题,水稻要积极扩大优质品种生产。要坚持良种良法结合,确保优良品种生产出高产优质产品。2000年,全省粮食优质品种率达到70%,2005年达到90%以上。其他经济作物、畜产品、水产品和山特产品也要全面发展优质产品,切实把农产品品质调优,效益调高。
三要改变单一种植结构,在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上实现突破。要放下单纯追求粮食总量的包袱,压缩粮食面积,积极扩大蔬菜、瓜果、麻烟、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加快发展饲草饲料作物种植,尽快建立以优质粮、高效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为主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2000年,全省粮豆薯播种面积713万公顷,比1999年减少97万公顷,增加水稻、大豆和杂粮面积,减少玉米面积,稳定小麦面积。同时要把饲用玉米从粮食作物中分离出来,按饲料作物管理。经济作物发展到133.3万公顷,比1999年增加17.5万公顷。饲草饲料作物73万公顷(其中饲用玉米67万公顷),增加70万公顷。粮、经、饲种植比例调整到77:15:8;到2005年,调整到60:21:19。
四要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绿色食品产业,在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上实现突破。从资源多样化的特点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我省最具潜力和优势的特色农业是开发绿色食品产业,要按照全省绿色食品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大投入,搞好产品、市场的开发,推进绿色农产品向绿色畜禽、山特产品及加工产品发展,不断扩大我省绿色食品规模、品种和市场占有率,尽快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000年,全省绿色食品面积发展到50万公顷,绿色食品产量390万吨,产值80亿元,到2005年,分别达到100万公顷、790万吨和14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