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见的通知[失效]

  总之,搞好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我省农村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的必然选择,关系到我省农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能否在国际、国内的竞争与发展中掌握主动权。只有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建立起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才能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二、重新审视我省农产品的优势和劣势,科学确定结构调整的方向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充分认识国内外的大环境,正确分析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准确把握我省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优势和劣势,进而科学确定结构调整方向、重点和措施。当前,我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有很多有利条件。第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300亿公斤以上。多数畜产品自给有余。有了农产品总量大幅度增长的有利条件,结构调整就有了很好的物质基础。第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为结构调整提供更广泛的市场空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享受各缔约方的无条件贸易最惠国待遇,得到主要发达国家给予的普惠制待遇,从而改善农产品的贸易环境,增加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数量,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第三,自然资源的多样性为结构调整提供了基础条件。我省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集中连片,土壤肥沃,有大草原、大水面、大森林,适于发展农林牧渔各业。我省开发建设晚,环境污染轻,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得天独厚。第四,农民市场观念的增强为结构调整提供了原动力。广大农民已经认识到农业生产越来超受到市场的制约,市场观念逐步增强,结构调整的积极性比较高。全省在结构调整中已经涌现出发一批有说服力的典型。
  我省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大宗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剩余,我省地处偏远,距离销区远,运距长,交易成本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二是面临国际市场农产品的强烈冲击。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按国际规则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必将受到国际市场农产品的强烈冲击,而受冲击最大的是粮食。三是龙头企业牵动力弱。规模大、牵动能力强的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少,在产业化经营中的核心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与基地联系得不够紧密。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慢,没有形成群体优势。四是传统生产的惯性影响结构调整。部分农村干部和农民怕冒风险,缺乏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即使想调整,也因为受信息、技术、资金等制约,不知道该怎么调整。
  从全省看,大宗农产品最具竞争力的是奶类、肉类、蔬菜、瓜果、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粮食等土地密集型产业的产品要通过优化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效益,重新构筑优势。
  (一)粮食作物。
  1.小麦。我省是我国春小麦主产区,过去片面追求产量,导致小麦品质下降,省内面粉市场也被省外产品占领。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和作物轮作需要,同时要满足农民自食和地方加工需要,全省小麦播种面积应稳定在100万公顷左右。近年来已培育出了一批优质专用小麦品种,但仍需在提高品质、提高单产和实施产业化上下功夫。
  2.玉米。我省生产的大部分玉米因品质较差,无竞争力,再加上需求不足,积压严重。今后玉米生产要在削减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准确利用积温,把好品种选用关,大力提高品质,切实解决好“水苞米”问题,在发展高赖氨酸饲用玉米、高淀粉、高油工业用玉米等专用品种生产上寻找出路。
  3.水稻。我省生产的优质大米的品质和价格,在国内及国际上均有较大的优势。要充分利用我省水资源,尤其是地表水资源,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力争到2010年把水稻种植面积由160万公顷提高到233万公顷。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