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若干高等教育园区,拓展高等教育发展空间
在杭州下沙、滨江、小和山和宁波、温州等地设立若干高教园区,集中建设一批高校,扩大高等教育资源。高教园区的规划和建设要科学论证,精心组织,起点要高,具有前瞻性,符合21世纪的发展要求。布局在合理,实行公用教育设施共享和后勤服务社会化。高教园区的功能定位要各具特色。下沙高教园区以理工科院校为主,要与下沙经济开发区形成紧密的产学研结合,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成为我省最大的高教园区。小和山高教园区以文科和文理兼容的院校为主,要建设成与小和山旅游风景区相匹配的开放型、园林式的高教园区。滨江高教园区以高职院校为主。其他园区也要结合当地实际,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高等教育发展活力
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省为主统筹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体制。配合教育部做好浙江大学的共建共管工作,加强日常管理。继续依靠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做好部属院校转为我省管理为主的工作,加快学校发展。加强对省属高校的管理和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地方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支持市地集中力量办好1--2所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要创造条件,努力成为浙江高等教育副中心。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招聘教师,自主制定招生方案,自主确定学校内部人事分配管理办法。
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培养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高等教育。社会力量可与高校以多种形式联系办学,也可创造条件单独办学。吸引省外、境外高校特别是名校来我省合作办学。现有本科院校可利用社会力量和银行贷款,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经济独立核算的二级学院或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引导、管理和监督,建立科学评价制度,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2005年师生比提高到1:14,教学、科研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占事业编制教职工比例达到80%以上。妥善做好落聘人员的培训、分流工作,其档案、工资关系可转入当地人才交流中心、高校内设的人才交流机构。专业技术职务可评聘分离,高职低聘,低职高聘。进一步改革分配或奖励制度,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在分配上向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倾斜。加快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200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学校现有后勤服务资产和人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改组、改制,组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后勤服务企业。通过控股、参股、联合等途径,组建若干个高校后勤服务集团,实现规模经营,近期重点抓好学生公寓等后勤服务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