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加快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根据“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推行人事管理代理制。对落聘人员,做好培训、分流工作,其档案、工资关系可转入当地人才交流中心或高校内设的人才交流机构。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离,允许低职高聘,高职低聘。改革分配、奖励制度,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在分配上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倾斜。
学校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到2002年,现有各类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原则上都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实行企业化经营,社会化运作。新建和迁扩建的高校必须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和学校后勤服务企业以多种形式兴建学生公寓等后勤服务设施,所征用的土地视作教育用地,实行行政划拨,免缴城市建设配套费。学校的后勤服务收费由原来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服务性收费。为师生提供的食、宿等后勤服务属教育劳务,享受改革前相应的优惠政策。高中阶段的各类学校,也要积极推进后勤改革,逐步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
17.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高等学校在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作用。鼓励高等学校建立科技企业,与企业联合建立高新技术研究机构、开发基地和实习基地。办好浙江大学科技园。高等学校的应用类科研机构可以多种形式转变为科技企业或直接进入企业。高等学校要支持科研人员和教师领办或参与创办科技企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要注重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实绩。
全面推进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和协调发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为企业和农村培养急需的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转岗、分流、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支持国有企业改革。
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18.加强师德教育。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教育、集中学习和制度建设,引导和培养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功勋教师和优秀教师要充分发挥师德上的示范作用。要用师德标准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把师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坚决取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者的教师资格。选拔学校领导要特别注意思想品德要求。广大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积极参与教学科研,不断探索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9.健全师资培养培训制度。加强师范院校建设,加快布局、结构调整,提高师资培养层次,率先推进师范教育现代化。2002年基本完成三级师范教育向二级师范教育过渡,2010年完成由二级向一级过渡。积极鼓励综合性高校培养中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