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改进智育内容、方式和方法。基础教育要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改进教学方法,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控制考试科目、次数和各类学科竞赛,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课外作业量和各种复习资料,建立健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监督检查机制,切实解决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偏向。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各有关部门要提供帮助和支持。在小学试行小班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建设一批重点教材,构建适应新世纪的现代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加强教学示范基地和示范专业建设;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较强的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和设置专业,增强专业的适用性。教材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技术教育培训要与技术革新、实用技术推广相结合。鼓励学生一专多能,推行学业“多证制”。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11.普及、提高体育和艺术教育。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要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程教学,高等学校要开设一定学时的艺术类课程。广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要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鼓励文化艺术团体到学校演出高雅健康的节目,辅导学校开展文艺活动。
12.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推进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加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相互沟通,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允许学生在一定阶段跨校流动。部分条件较好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试行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3+2”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学校可采取多种方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可以进入本科高等教育继续学习。进行本专科沟通试点,允许优秀专科毕业生经选拔升入本科学习。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创造条件,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实行弹性实习制度,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高、中等学校要加快推行学分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