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批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省与教育部共同加快浙江大学建设,使其成为浙江和全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科技开发的重要基地,并争取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加快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到2005年,建成万人大学10所、重点学科100个、重点专业100个、重点基础课教学实验室200个。
7.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广播电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重点加强现代远程教育,2002,基本建成全省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要争创全国一流电大。完善自学考试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村覆盖面,提高培养层次。少数有条件的县市可集中当地高教资源办好一所社区学院。充分利用高等学校、高级党校等教育机构,加强对在职干部、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逐步形成社会化、开放式、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8.正确把握素质教育内涵。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按照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和江泽民同志“四个统一”的要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据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统一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9.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要加强纪律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纪律法制观念。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配备心理辅导教师,设置心理辅导室,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根据青少年学生不同学龄阶段特点,确定不同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正气,反对歪风邪气。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各级党政机关、工青妇、社会团体、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都要重视德育工作,齐抓共管,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全面正确地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人才成长之路。要经常性对学校内部和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净化校园文化,确保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学校要围绕素质教育,主动与家长沟通,坚持每学期家访一次,开好一次家长会。社会各方面都要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德育活动基地,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