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开发水力资源,加大小水电开发力度。我市渭河南山支流水力资源丰富,开发小水电潜力广阔。周至县4年建成500千瓦以上电站5座,蓝田、长安、户县要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水能蕴藏潜力,加快水电站建设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步伐,力争到2010年全市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3.6万千瓦。
(六)抓住建设农业节水示范市的良好机遇,搞好节水机具及配套设备的生产经营。市浦众公司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成本,严格质量,完善售后服务,拓宽市场领域,使“浦众牌”各类节水机具质量功能更完善。并积极开展大棚滴灌机具研制,努力建成产品面向西北、辐射全国的节水机具生产基地。各区县所属企业,在生产塑料管材、水泥暗管产品经营活动中,要根据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经营范围,提高经营效益。
(七)大力发展绿色企业。治理“四荒”(荒山、荒坡、荒沟、荒滩)地要与水土保持结合起来。在不影响防汛安全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河滩地、渠(库)岸荒坡、荒丘等种植经济林果,发展多种经营,增加职工收入。沿山各县和沣惠渠管理局要结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山川秀美项目的实施,加快水库渠道保护范围内的绿化、美化工作,要建立自己的经济苗木培育、种植基地,实施生态工程,绿化“四荒”。到2005年,全市要建成6个有一定规模的优质苗木基地。采取“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50年不变等优惠政策,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四荒”治理工程。力争到2010年累计治理“四荒”120万亩,实现水土保持和产值利润同步增长。
(八)巩固完善抗旱服务队。各级抗旱服务队要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不断壮大实力。做到旱时抗旱,涝时排涝,风调雨顺时参与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实行国家、集体、个人多方投资建设抗旱服务队。抗旱服务队实行有偿服务,国家和集体投资部分作为发展滚动积累基金。到2010年,全市建立20个抗旱服务队。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6个,市级8个。投资2000万元,资产达到4500万元,人员达到600人,实现控制灌溉面积30万亩。
三、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水利经济要发展,领导决策是关键。各级水利部门要建立健全水利经济管理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要坚持工程建设管理和经济运行管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实行经济工作考核。各职能部门要按分管业务项目,落实目标任务。要形成单位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协力抓,上下同心一盘棋,人人关心水利经济的良好局面。
(二)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建立“水利资本金”制度。1.今后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供水、水电、水产、农业灌溉、抗旱服务组织、水保绿化苗木培育等项目,可按财政资金来源渠道在水利、水保、水产、水电建设资金中加大安排力度,由水利部门按资本金制度进行管理,并接受财政部门监督。2.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用于发展粮食专项资金安排的农业开发项目中,亦应结合实际情况,每年安排一些资金用于综合效益好的水利经营项目,做到有偿使用,以保证项目区内的水利工程维持良性运行。3.以实行农村自来水化为突破口,实行“五自”(自行筹资、自行建设、自行管理、自还贷款、自定水价)方针达到新建工程新水价,实行计划价格和最高限价的政策。鼓励社会各方积极投资入股,兴办水利事业。水利部门可投放一定比例的“资本金”,按期收回,滚动发展。二是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吸引社会有识之士、国内外投资者对小水电、水利旅游、城镇供水、“四荒”地综合治理、水产养殖等收入稳定、市场风险小的水利经济项目投资,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三是积极组建市水利经济创业中心和水利集团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实现资产的重新组合,促进水利综合效益的大发展。四是落实水利经济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对于列入省、市重点的水利开发项目,如产河游览开发区、汉城历史文化公园、沣惠山庄和供水、水电等项目,各级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数量的前期经费,以促进项目尽快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