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
8、加强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设施建设。逐步改造和扩大中部地区连接周边市县的公路运输通道,改造中部地区县城至乡镇的公路。集中力量分期进行三亚--通什、保亭--陵水、保亭县城--大本、海口--琼中、琼中--通什、乌石--那大、什运--白沙、白沙--南辰、黄竹-屯昌、琼中--万宁牛漏等路段的改造;新开工建设部分旅游公路。中部地区各级政府要多方筹集资金,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建和改造乡村公路。公路建设必须加强工程管理,确保新建设和新改造的公路质量。
9、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2000--2002年期间,争取在中部地区增加蓄水能力6000万立方,继续配套建设和防渗加固渠道450公里,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1.6万公顷。重点抓好保亭北水南调工程、琼中百花岭水库工程、保亭毛拉洞水利工程的收尾竣工;继续配套建设定安南扶灌区、屯昌木色灌区。根据山区特点,发动农村集体和农户因地制宜建设和管理小型水利设施,鼓励建设拦河坝、小水库、小山塘、蓄水池(柜)、田头井,改善成片种植基地的灌溉条件。做好主要河流的防洪、蓄水、调水骨干工程的研究论证和前期工作。积极筹措资金,创造条件,努力提高通什市、白沙县、保亭县、定安县的城市防洪工程设防标准。加快城乡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基本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10、加快中部地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优先保证中部地区工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发展对电网的需求,2001年完成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任务。对人口较少的偏远村庄,鼓励群众积极利用山区水资源条件发展小(微)型水电。
11、加快通信、广播电视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中部地区通信干线和支线网络,移动通信能够覆盖中部地区主要旅游景点。实施全省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实现中部地区大多数乡镇能够收看多套有线电视节目;更新改造部分市县的广播电视接收、发射设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逐步解决偏僻“盲村”收听收看问题,进一步提高中部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
四、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特色经济
12、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中部地区特色农业。中部地区农业的结构调整,要遵循以下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符合市场需求;资源利用比较效益最大化和保持生态平衡;因地制宜,体现山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物种优势;政策引导与尊重群众意愿相结合,通过典型示范调动群众积极性。主要调整方向和任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