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循序渐进的原则。后勤改革要整体规划,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逐步到位。
二、改革的目标与步骤
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从2000年起,用三至四年时间,通过对高校后勤系统的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财务制度改革,使全省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基本实现社会化,建立起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特点及其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型高校后勤管理和保障体系。为了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改革大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为改革起步阶段(2000年)。具体目标是:基本理顺体制,重点转换机制,严格服务规范,明晰产权关系,培育扶植产业,增强后勤实力。后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其它经济实体也应实现人员经费差额拨款,并积劳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产权制度和财务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紧密结合,协调进行。
1、各高校后勤系统的服务经营部门和人员及相应资源,都要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重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实行专业化、企业化管理。
2、建立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劳动人事用工制度,实行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工勤人员聘用合同制,公开招聘、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竞争上岗。招聘的范围主要为原后勤在编人员。
3、改革现行分配制度,按照企业自主、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奖优罚劣的原则,建立适用高校后勤服务特点的岗位效益工资制,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4、重组学校资产,明确产权关系,保证学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和不流失。
5、条件具备的经济实体与学校建立以合同制约的甲、乙方关系,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就行政拨款制为收费服务制,人员工资与学校全脱或半脱。条件尚不具备的经济实体,实行人员经费和运行经费大包干,超支不补,节余留用,增收节支,自求平衡。
第二阶段为深化改革阶段(2001年至2002年)。具体目标是:全面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把靠国家拨款运行的后勤机制,转变为靠市场运行的后勤机制,事企分开,两权分离,形成管理、服务、经营、开发的良性循环,增强后勤的自给能力和发展能力,逐步减少学校对后勤的直接投入,进一步提高后勤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一流的后勤服务。
各高校在两年时间内,通过深化改革,使大部门经济实体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积极创造条件,使其尽快向自负盈亏过渡。各项改革政策和措施配套,已形成良性循环的学校,可成立相对独立的后勤服务中心或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