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灾种减灾
1、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综合减灾的战略性任务。减灾工作要从源头抓起,加强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对25度以上的耕地逐年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对25度以下的坡地进行坡改梯;禁止砍伐金沙江流域的天然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加快滇池等湖泊水质污染的综合治理,在较短的时间内遏制住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环境恶化加重的趋势。
2、防汛抗旱。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加强水利建设,从根本上提高防御干旱及洪涝灾害的能力。一是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尽力增加投入,以保证水利设施、生态环境保护、防洪排涝、蓄水抗旱等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及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标准和能力;抓紧完成对现有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使其充分发挥效益,提高防汛抗旱的能力,到2010年使我省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达到55%。二是坚持依法防洪。认真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加强气象、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充分运用人工增(消)雨和人工防雹等减灾技术。三是加强防汛抗旱通信和指挥决策系统及预测预警体系建设,逐步实现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现代化,努力提高对灾害性天气和气候变化的监测预报水平。
3、防震抗震。认真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国家和省的有关法规及规章,切实抓好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工程抗震设防、地震应急及震后救灾与重建等工作。一是完善应急预案。各地尤其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和地区,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地震应急和震后救灾能力。要加强科研工作,提高防震减灾工作的整体水平,有效地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二是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和震情跟踪工作,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和科技水平,力争在临震预报上有所突破。三是提高城市、企业和区域的综合抗震能力。认真组织实施抗震防灾规划,逐步实现小震无损、中震可恢复、大震不瘫痪的综合防灾目标。四是加强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各级建设部门要严格按国家颁布的抗震设计规范、地震烈度区划图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以及抗震设防要求,把好工程的抗震设计与施工质量关。要大力推广建筑隔震、减震、控震应用技术,确保新建、扩建、改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五是对已建成的重要建筑物、构筑物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应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要求,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相应的抗震加固措施。六是开展农村民房抗震减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