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幼儿学前教育,农村3 ̄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60%以上。市区要加快创建省级、市级一类幼儿园步伐,研究制定科学的0 ̄6岁幼儿教育实施方案。
重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这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劳动者素质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拓宽人才成长渠道,减缓升学和就业压力,扩大教育投资和消费。市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稳定在95%以上,农村达到50%以上。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实行初高中分离办学、校产置换和重组等方式来进行。有计划地创建省级、市级示范性普高,创办一批具有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的一流学校。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多层次开展职业培训,建设一批示范性骨干学校。三县职业教育重在规模发展,加强初中后分流;市区重在内涵发展,侧重高中后分流。积极探索职教招生新路子,打破招生时间、地域和入学年龄的限制;要加强专业建设,形成一批适应需要的特色专业,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积极试行弹性学习制和学分制,开放灵活地办学。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沟通,普通高中在校生可以自愿转入就业预备教育;职业学校学生通过普高会考后,可以取得普高学历证书,可以参加普通高校升学考试。
继续推进成人教育,为广大市民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服务。农村要巩固和发展扫盲成果,全市青壮年人口非盲率达到98%以上。农村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办学面达到100%,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学点)办学面提升到95%以上。要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开展科技知识普及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培训效益。在城镇,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加强职工岗前、在岗和转岗的培训,年培训面达到45%以上,并且与职业教育相配合,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再就业培训。继续抓好企业教育综合改革。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要进一步做好为在肥部属、省属高校的服务工作,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充分发挥合肥联合大学在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中的积极作用,力争尽快实现“专升本”。加强市职工大学、市教育学院等地方成人高校的建设,增强办学活力。继续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招生考试面逐步向农村拓展。开拓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筹建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两所以高校为依托的二级学院。拓宽思路,创造条件,筹办合肥大学。
7.改革办学体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义务教育阶段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允许设立少数民办小学和初中,在这个范围内提供择校机会,但不搞“一校两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民办学校的办学形式,凡符合法律法规的,均可大胆试验,允许滚动发展,在保持学校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允许办学者通过合理、适当的方式,逐步收回投资成本。市政府将在土地使用、免征配套费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予以扶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社会力量办学行为,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公办民助”、“国有民办”、“学校所有权与办学自主权”分离的改制试点工作,要加大力度,取得突破。对于企业办的中小学,要纳入企业改革和教育改革的轨道统筹考虑,逐步剥离。
8.完善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县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各类教育的职能,包括统筹管理教育经费,调配和管理乡镇教育干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等,切实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管理重心过低的问题。各县政府要加强对当地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的统筹,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结构布局,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办学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