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加快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步伐。推进“两课”建设和改革,全面实施高校“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加强“两课”课程体系的研究、教学方法的改进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把《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作为重点课程建设。运用《邓小平理论教育读本》,加强中小学邓小平理论教育,促进中专和中学思想政治课、小学思想品德课建设和改革。结合我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际,坚持抓好青少年学生形势政策教育,使之成为我省“两课”教学的特色课程。
(五十八)切实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维护高校安定稳定。深入贯彻落实《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广泛开展创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活动。加强高校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培训、提高机制,加强队伍的管理和考核,完善激励竞争和表彰奖励制度。增加德育投入,促进德育工作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强化高校稳定工作责任制,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关心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维护高校安定稳定。
(五十九)进一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围绕素质教育和高校改革与发展,推进创建“文明校园”活动,使我省高校在校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到2000年,所有高校达到“文明校园”合格的要求,50%的高校达到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文明校园”标准。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推进中小学(含中专)、幼儿园创建“文明学校”活动,使全省大多数的中小学达到“文明学校”合格标准,其中2%以上达到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文明学校”标准。
加强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研究。设立理论研究和教学优秀成果奖,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
十五、加强领导,依法治教,认真组织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施工作
(六十)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领导。要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产业,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中,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坚持在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时保证教育优先的适度超前发展。建立和健全目标管理机制,要把教育工作的实绩,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绩列为各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干部的重点内容,定期进行考核。各级党政和教育部门领导要带头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更新教育观、教学观,树立应对知识经济的全新教育观念;要深入基层、深入实践,积极探索,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抓好试点与典型,集中力量实现教育改革的新突破;要积极争取各级人大的支持和各级政协的参与,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和社会各界在科教兴省中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改革和发展思想,形成科学的宏观教育决策。
各级政府要把“教育优先发展”基本落实到行动中。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学校的制度,各级党政领导都应有联系的学校,亲自调查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在学校建设、教师待遇等方面为教育办实事。要进一步调整和放宽政策,在学校建设的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帮助学校推进改革;要关心爱护广大知识分子,努力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重视从政治上关心教育工作者的成长,把德才兼备、具有管理才能的中青年骨干选拔到重要岗位;要建立有效的工资发放保障和检查、监督制度,下决心改善教师尤其是山区、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医疗条件,带动全社会尊师重教蔚成风气。
(六十一)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加强地方立法工作,用3至5年时间建立健全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教育法规体系。坚持依法行政,增强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教育事业的自觉性和能力,有效维护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建立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完善依法治教的监督和检查机制,加大纠正和治理不规范办学行为力度,确保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全面、正确、有效实施。深入开展教育法律的普及工作,使社会各界了解和熟悉教育法律法规,重点要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和教育部门干部依法治教的观念和能力,切实推动我省教育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