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到2000年,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达16.5万人,招生计划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到2005年,建成5-6所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设立30所左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加快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播电视大学“注册视听生”、开放本专科的成人教育的发展。到2010年,全省高等学校在校生达35万人,推动高等教育逐步朝普及化方面发展。
(十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调整加强专科教育。到2005年,新增100个硕士点一批博士点,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翻一番以上,争取在省属院校设立研究生院;本科院校不再举办普通高等专科层次的教育,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研究生和本科教育上;建成5--6所万人以上规模的大学,使全省普通高校校均规模达到4000人以上,其中本科院校校均规模达7000人以上。高等学校要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结构,培养适应我省现代化建设,特别是重点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六、实施“高素质劳动者及初中级专门人才培养工程”,努力为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适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十九)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努力建立起符合省情特点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并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培养培训体系,对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进行多样化的培养培训,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每个县(市、区)原则上办好一所以上骨干职业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到2005年,建设120所省级以上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二十)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同国家制订的职业分类、职业资格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相适应,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及教材,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和训练,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实行劳动预备制度,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使新增劳动力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取得相应证书后方可就业。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到2005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和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共建等形式,在全省建立起一批职业教育公共实习、培训基地。
(二十一)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发展成人教育。各地要依托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学校、文技校以及行业或企业的培训中心、社区教育中心等,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使上岗、下岗、转岗人员按需接受不同层次和年限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展社区教育试验,使广大公民都有机会接受多样化的学习培训。
(二十二)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各地要进一步加快农科教相结合和各类教育统筹的综合改革,建立起县、乡、村三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办学体系,对回乡的各类毕业生和农民进行生产、致富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教育,继续办好农函大、农广校和乡镇文技校,到2005年,每年培训农村劳动者200万人,培养1.6万名村级管理人才,接受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继续教育10万人。
七、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二十三)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力加强师范教育,改革师资培养、培训模式,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重组师范教育资源,调整师范院校布局,逐步提升层次结构重心,建立和完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积极参与,体制终身教育思想、职前职后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体系。争取到2010年,全省小学教师专科学历的比例、初中阶段教师本科学历的比例均达到80%以上,幼儿园教师30%以上达到专科毕业水平,高中阶段的专任教师和校长有5%--10%取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提高高等学校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要特别重视师德建设,使广大教师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提高师德修养水平和教书育人本领。
(二十四)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的继续教育。2003年前,对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按照不同职务要求轮训一遍,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从1999年开始,中小学专任教师及师范院校在校生都要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能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按教职工年工资总额的1.5%,由同级财政核拨,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主要形式,辅以高师函授、脱产进修等多种形式,加快提高高中阶段教师学历达标率和小学、初中、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同时认真做好高中教师在职进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
(二十五)重点抓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全省选培省级3000名和地市级30000名中小学、幼儿园及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对有成就的骨干教师在进修提高、科研立项、学术交流以及职务评聘、晋级和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要多渠道筹资设立骨干教师专项资金。通过几年的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骨干教师,并使其中一部分成为教育教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