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条 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所规定的补助费,均从村提留费中支付。贫困村无力支付的,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从社会救济费中支付。
第十一条 鼓励乡(镇)、村企业及其他各种经济实体安置贫困户的劳动力就业。对安置贫困户就业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70%以上的单位,其生产经营收入,经税务部门批准,可以依法减免营业税、增值税、产品税五年。物资、银行等部门在物资供应、贷款等方面应当予以优惠。
减免的各项税款应当作为专项基金,用于发展生产,不准挪作他用。
第十二条 乡(镇)、村组织的劳务输出及生产自救等以工代赈活动,应当优先安排贫困户的劳动力。
第十三条 灾后发放救灾款物,在同等的条件下,应当优先发给贫困户。
对生活特殊困难的贫困户,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临时救济或者组织村民互助互济。
第十四条 对救济扶贫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
救济扶贫资金的发放必须做到投向正确,不准优亲厚友或者平均发放。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所属单位及有关社会团体,有义务对贫困户中有接受能力的成员进行科学技术普及教育,组织培训,提高其生产经营技能。
第十六条 县人民政府应当经常检查救济扶持贫困户工作,解决存在的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每年应当进行一次脱贫确认工作。已经脱贫的,不再享受有关优惠待遇。
第十七条 贫困户的认定和脱贫标准,由县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八条 对救济扶持贫困户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者民政部门予以表彰。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机关根据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者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挪用救济扶贫资金的;
(二)发放救济扶贫资金优亲厚友或者平均发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