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定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优势,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步伐,适应我省各行各业实现信息化的需要。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和网络知识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中学要把计算机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小学积极创造条件普及计算机知识。
(十)实施成人培训工程
36、大力开展一员培训和农业产业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深化农科教结合和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农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强、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办学网络建设,使之成为集人才培训、技术引进、示范推广、信息咨询、经营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基地。2002年22%、2005年32%、2010年50%的乡镇成人学校达到省级示范校标准。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组织农民学习先进的实用技术和文化、法制等知识,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技术、市场营销、法律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每年要在800万人次以上,农业产业化技术培训每年在200万人次以上。
坚持不懈地扫除青壮年文盲。结合学科技,切实做好脱盲后的巩固提高,确保巩固率在95%以上。
37、积极开展职工教育。认真贯彻执行《
河北省在职职工教育条例》,通过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推行先培训、后上岗和定期接受培训的制度,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下大力抓好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按照《河北省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素质工程”实施方案》(省委冀字〔1999〕48号文),全面提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的职工培训,提高乡镇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使各类下岗和转岗人员都接受不同层次和时限的职业培训或正规教育,促进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推进企业、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间的合作,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和网络的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
三、深化教育改革,增加教育投入,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一)加大改革力度,构建面向21世纪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体系。
38、深化教育改革,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根据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强烈愿望,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并抓好巩固提高的基础上,调整教育的发展规划和宏观结构,打破现行各种层次、各种类型教育之间的封闭状态,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多种形式地发展高中段教育,动态地调整高中段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结构比例。高中段各类学校可以实行联合办学、优势互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高等教育发展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扩大本科和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鼓励并支持高等学校逐步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和开放性现代学校制度。从2000年开始,选择3--4所省属高校进行学分制改革试点。
39、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原则,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学。社会团体及其它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可依法独立办学,可与职业类公办学校合作办学,可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从2000年开始,选择若干所高等院校试办“民办公助”的“二级学院”。选择2--3所专科学校整建制进行“公办民助”改制试验。有计划地推进公办中小学和公办职业学校探索“公办民助”等办学形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