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大港区。进一步发挥中央和市属企业优势,努力建成以石油化工为主,外向型经济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的石油化工基地。积极为扩大石油化工生产创造条件,承接下游产品,搞好协作配套,不断增强石化产业的辐射能力,促进区属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设大港污水处理厂。开发建设官港森林公园和古泻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到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亿元。
13.海河下游多功能港口经济区。充分利用天津港河海相通、功能互补的优势,以发展业主码头为重点,全面发展港口产业,广泛带动相关产业,使之成为环渤海地区的港口产业基地。要认真研究搞好海河下游多功能港口经济区规划,研究建设二线船闸,取直和疏浚海河航道,恢复和增加现有泊位能力,扩大内河港吞吐量;完善陆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港口与物流相结合的区域性大型交易市场群落,带动两岸仓储、运输、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形成多功能港口经济区的基本框架。
四、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加快滨海新区建设步伐
14.坚持滨海新区规划的统一性。统一规划,分区、分步实施,是滨海新区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必须认真执行。滨海新区规划是全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海新区内各区规划必须与滨海新区规划相衔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各区规划如需调整,报滨海新区领导小组审定后,严格按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以维护规划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15.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的综合优势。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加快经济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联合与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延伸,形成综合优势,产生聚集效应。保税区要在充分发挥功能优势的基础上,加快与海港、空港的联合,实现一体化发展。保泰工业园和汉沽化学工业区等联合开发的项目要能力合作,加快发展。滨海新区内各单位都要积极探索新的联合方式与途径,力争在发挥综合优势上取得新的突破。努力寻求与国内、国际联合发展的新模式。
16.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滨海新区技术和人才密集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提高科研开发能力,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搞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加快国际化进程,努力实现人才、技术、生产、科研、资金和市场的国际化运作,更多地吸引国外高科技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到滨海新区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产业。认真落实国家和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政策,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新技术投资机构、研究开发机构、咨询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等。办好天大科技园、南大泰达学院,使滨海新区成为人才、信息的密集区和集散地。加快滨海新区信息港建设,不断完善信息网络系统。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促进天津和环渤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发挥应有的作用。
17.加快工业战略东移的实施步伐。抓住城市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机遇,市有关综合部门要制定具体实施规划和相应配套政策,推动一些工业企业按行业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向滨海新区转移。新上工业大项目原则上摆在滨海新区,在严格审批程序的同时,报滨海新区领导小组备案。滨海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工业东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