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力推进科教兴农
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发展切实转到提高质量、效益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要突出抓好农业节本增效技术、优化动植物品质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等五大方面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应用。继续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进步十项工程,即设施农业工程、良种换代工程、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农业精品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沃土工程、素质教育工程、现代化农业试验示范工程、农业机械化发展工程和农业信息工程。省、市、县、乡都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村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并积极引进优良品种,采用先进技术和设施,加强科学管理,尽快培育一批不同规模、不同档次、各具特色的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今后几年,要突出抓好节水灌溉、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和引进及繁育推广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项目的落实,每年筛选一批项目列为农业科技进步十项工程的子项目,认真抓好组织实施。2000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6%,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提高到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6%以上。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级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作用,使之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充分发挥民营科技服务组织、技术中介组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的作用。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与农户和基地相联结的优势,加速农技推广。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农业科研机构小而全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工作重点,搞好联合攻关。制定和落实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人员转包农民土地,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引进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把技术推广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对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培训教育,加快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重点是进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形势教育,学习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学习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和生产方式,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能力,以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五)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采取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坚持群众自愿,形式多样化,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因地制宜,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乡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村经纪人队伍等,加快建立以农民及其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营机制和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行为,保障合法权益。要把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经营龙头企业要采取产销衔接、合同契约、产权纽带等多种形式,积极建立和完善与农户或农产品基地的利益连结机制,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农民提高收入水平。当前,要以农产品顺畅销售为目标,大力发展以合同契约为主要连结方式的产销衔接,最大限度地避免和降低农民生产的市场风险;同时要着眼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引导、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发展以产权纽带和利润返还为标志的紧密型合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有经济利益共同体。
|